古典剧曲鉴赏辞典·宋代剧曲·元代杂剧·马致远《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原文与翻译、赏析
【剔银灯】恰才这搭儿单于王使命,呼唤俺那昭君名姓; 偏寡人唤娘娘不肯灯前应,却原来是画上的丹青。猛听得仙音院凤管鸣,便奏着箫韶九成。
【蔓菁菜】 白日里无承应,教寡人不曾一觉到天明,做的个团圆梦境。
(雁叫科,唱) 却原来雁叫长门两三声,怎知道更有个人孤另。
(雁叫科) (唱)
【白鹤子】 多管是春秋高,筋力短;莫不是食水少,骨毛轻?待去后,愁江南网罗宽; 待向前,怕塞北雕弓硬。
【幺篇】 伤感似替昭君思汉主,哀怨似作《薤露》哭田横,凄怆似和半夜楚歌声,悲切似唱三叠《阳关》令。
(雁叫科) (云) 则被那泼毛团叫的凄楚人也! (唱)
【上小楼】 早是我神思不宁,又添个冤家缠定。他叫得慢一会儿,紧一声儿,和尽寒更。不争你打盘旋,这搭里同声相应,可不差讹了四时节令?
【幺篇】 你却待寻子卿,觅李陵。对着银台,叫醒咱家,对影生情。则俺那远乡的汉明妃虽然薄命,不见你个泼毛团,也耳根清净。
(雁叫科) (云) 这雁儿呵。(唱)
【满庭芳】 又不是心中爱听,大古似林风瑟瑟,岩溜泠泠。我只见山长水远天如镜,又生怕误了你途程。见被你冷落了潇湘暮景,更打动我边塞离情。还说甚雁过留声,那堪更瑶阶夜永,嫌杀月儿明!
【十二月】 休道是咱家动情,你宰相每也生憎。不比那雕梁燕语,不比那锦树莺鸣。汉昭君离乡背井,知他在何处愁听?
(雁叫科) (唱)
【尧民歌】 呀呀的飞过蓼花汀,孤雁儿不离了凤凰城。画檐间铁马响丁丁,宝殿中御榻冷清清,寒也波更,萧萧落叶声,烛暗长门静。
【随煞】 一声儿绕汉宫,一声儿寄渭城,暗添人白发成衰病,直恁的吾家可也劝不省。
从第三折中我们已经领略了马致远剧诗美学的风韵。诗人写剧,剧中有诗,诗中有剧,此已高常人一等。但出自诗人之手的剧诗还有别具一格的特质,即他的剧诗是内在生命与气韵的和谐一致: 他发自内心,顺乎天籁,是美的追寻者,梦的呼唤者。因此,《汉宫秋》 一线贯穿,充满着智性与玄思,在冰山表层下潜沉着厚重的文化层蕴,但跳跃出来的已是满载着历史郁结、忧国忧民和上下求索的不倦的航渡。把握到这一点就不会感到第三折已经完成了剧诗的主旨,第四折成了多余的赘疣。恰恰相反,只要我们深一层次地探寻第四折荡漾其中的心灵旋律,人们即不难发现,它不仅仅是主人公悲剧情愫的表层展现,而是面对郁结与焦虑的心灵突围。作为形象符号的汉元帝的悲情,实质上正是马致远的历史的反思和心灵的叩问。
在这一折中,描述性意象是剧诗作家带着强烈的情感对物与景进行描绘、摹写而成的。这些意象都是主体情思与客观外景的结合物,即 “因心造境”。因为内心的积存首先表现在记忆的积存上,而这种内心积存又表现为多重性积存,那些生活场景的、人物命运的、形象记忆的、心理刻痕的、心灵体验的,它们拂之不去,自然流露,结果,一个触媒,就是一次震动; 一个闪念,就是一个启示; 一句词语,也会像一点火星,引爆出心灵的火药,它一旦爆发,有力又有光焰。试想,在六宫人静之时,悲情与愁绪油然而生,难以排遣,挂起了昭君的画图,观望良久,引发出来的更是刻骨铭心的悔恨和悲怆。炉香燃尽而思绪难尽。进入梦境后却又是昭君的仓皇出逃和番卒紧迫不舍的惨景和苦况。梦的飘忽不定,短暂虚幻,模糊无序,又一次证实了它的因情而生。这真符合了荀子所说的,梦是想象的方式,也符合 《淮南子》所言,梦是记忆的方式。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