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
【原文】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1]。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2]。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3]。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4]。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5]。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6]。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飙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7]。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8]。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9]。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10]。
【注释】
[1]汉家:汉朝,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烟尘:代指战争。
[2]横行:任意驰走,无所阻挡。非常赐颜色:超过平常的厚赐礼遇。
[3]摐(chuāng):敲击;撞击。金:指钲一类铜制打击乐器。伐:敲击。榆关:山海关,通往东北的要隘。旌旆:旌是竿头饰羽的旗。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帜。逶迤:蜿蜓不绝的样子。竭石:山名。
[4]校尉:次于将军的武官。羽书:紧急文书。瀚海:沙漠。这里指内蒙古东北西拉木伦河上游一带的沙漠。猎火:打猎时点燃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校猎,作为军事性的演习。狼山:又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
[5]极:穷尽。凭陵:仗势侵凌。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
[6]腓(féi):指草木枯萎。斗兵稀:作战的士兵越打越少了。
[7]飘飘:动荡不安。飒:同“摇”。度:越过相隔的路程,回归。绝域:更遥远的边陲。更何有:更加荒凉不毛。
[8]三时:指晨、午、晚,即从早到晚。阵云:战场上象征杀气的云,即战云。刁斗:军中夜里巡更敲击报时、煮饭时用的两用铜器。
[9]死节:指为国捐躯。节,气节。勋:功勋。
[10]李将军:指汉朝李广,他能捍御强敌,爱抚士卒,匈奴称他为“飞将军”。
【作者介绍】
高适(约704—约765年),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渙合称“边塞四诗人”。
【赏析】
《燕歌行》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高适的这首《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他是第一个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的。作者有感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与奚族作战打了败仗却谎报军情,作诗加以讽刺。
自唐开元十八年(730年)至二十二年(734年)十二月,契丹多次侵犯唐边境。开元十五年(727年),高适曾北上蓟门。开元二十年(732年),信安王李祎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736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颇深,因写此篇。
全诗以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逐步推进,脉理绵密。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