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原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1],水面初平云脚低[2]。

几处早莺争暖树[3],谁家新燕啄春泥[4]。

乱花渐欲迷人眼[5],浅草[6]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7],绿杨阴里白沙堤[8]。

【注释】

[1]孤山寺:寺院名,南朝陈文帝天嘉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贾亭:即贾公亭。唐贞元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西湖湖畔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

[2]水面初平:指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

[3]早莺:初春时飞来的黄莺。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暖树:指向阳的树木。

[4]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春泥:燕子衔泥筑巢。

[5]乱花:各种颜色的野花。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6]乱花:各种颜色的野花。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7]行不足:百游不厌。

[8]阴:同“荫”。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

【作者】

见《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篇。

【赏析】

这首七律是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前后的春天,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这首诗,我们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情而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东坡这比喻的贴切。

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宽广,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着痕迹。“乱花”“浅草”一联,写的虽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却有紧密的联系:春天,西湖哪儿都是绿毯般的嫩草;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来往最为频繁。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歌姬舞妓也都喜爱骑马。诗用“没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现成景色。

“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这些词语的运用,在全诗写景句中贯穿成一条线索,把早春的西湖点染成半面轻匀的钱唐苏小小。可是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联里,透露出另一个消息:很快地就会姹紫嫣红开遍,湖上镜台里即将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

这是一首写景诗,它的妙处不在于穷形尽相的工致刻画,而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融和的春意,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所谓“象中有兴,有人在”;所谓“随物赋形,所在充满”,是应该从这个意义去理解的。另外,值得玩味的还有诗人的笔法。无论是交代观赏的立足点,还是总体描绘湖上的景象,诗人都不是呆板地描叙。写位置,忽北忽西;写景致,忽高忽低。全诗左右变幻,上下呼应,跌宕多姿,隐约透露出诗人既兴奋又悠闲、既深情又从容的观览心态,为全诗定下了轻松活泼的情感基调。

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清新,堪称吟咏西湖的名篇佳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