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碧云天》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苏幕遮·碧云天

范仲淹

【原文】

碧云天,黄叶[1]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2]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3],更在斜阳外。

黯[4]乡魂,追旅思[5]。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6],化作相思泪。

【注释】

[1]黄叶:落叶。

[2]寒烟:指水汽朦胧,如同烟云。

[3]无情:指芳草无法理解游子的思乡之情。

[4]黯(àn):心情忧郁颓丧。

[5]旅思:羁旅异乡的客中愁思。

[6]旅思:羁旅异乡的客中愁思。

【作者】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江苏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中进士,外放任官多年。天圣六年(1028年),经晏殊推荐,回京任秘阁校理。景祐二年(1035年),范仲淹进除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不久又因得罪宰相吕夷简被贬知饶州。北宋与西夏开战后,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屡建边功。庆历三年(1043年)召为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范仲淹倡导庆历新政,改革政治,但终因守旧官僚的攻击而失败。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罢参知政事,郁郁而终。作为北宋的一代名臣,范仲淹的文学素养极高,他的词作不多,但其风格沉郁苍凉,词句绮丽奔放,为后来的豪放词开了先声。

【赏析】

这首词又题作《别恨》或《怀旧》,是范仲淹在被贬谪途中所作,抒发的是思乡之情、羁旅之思,被称为“以秋景写愁心”的绝唱。

词的上阕写景,描摹的是辽阔而多彩的秋色,“碧云”、“黄叶”、“寒烟”等,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开头第一句“碧云天,黄叶地”,用了两个对比非常强烈的色彩,写出了秋天最有特征的景象。“碧”写出了秋日最高爽的天空,而“黄”写出了秋日落叶最萧索的大地。天与地便在“碧”与“黄”两种颜色中概括无遗。在天与地之间,诗人再通过纵深的视角,描绘了更具体的景物——秋波、山色和斜阳。首先,诗人将具体的“秋波”和抽象的“秋色”相接,再用一个“翠”字藏于“寒烟”之中,在秋日的肃杀中平添几分旖旎的想象。而“天接水”三字更是在诗人的想象中,使上下空间形成了勾连。在山与水的尽头是不是可以看到我的家乡啊?但是接下来的“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一句,诗人美好的想象被“无情”二字打破了。芳草的意象写出了离别与思乡,“无情”更是写出人世间离别的痛苦与无奈。

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词人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不由得发出“休独倚”之叹。下片开头作者感情迸发,写思乡之苦,时间由黄昏到了深夜。描写了一个被乡思折磨得睡不着觉的诗人形象,诗人说“除非好梦留人睡”,这不过是反过来说罢了。于是无眠的诗人便起来独自倚着高楼,明月照在他的身上,心却到了远方。那思乡的忧愁啊!都说是酒能解愁,但是那一碗酒下去,流出来的是两行更加相思的泪。酒与泪看似两个毫无逻辑关系的事物,被作者巧妙地连接在一起。以“酒入愁肠”对应前面的“芳草无情”,离别是无奈的,而思念更是无法排解的,这是人类永恒的困惑。

全词低回婉转而又不失沉雄刚健之气,不愧为真情流溢、感慨深邃的千古名篇。整首作品上片写景,下片写情,以芳草、斜阳引出相思,把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为写景抒情的佳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