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林夜哭·夏完淳》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夏完淳

细林山上夜乌啼, 细林山下秋草齐, 有客扁舟不系缆, 乘风直下松江西。却忆当年细林客,孟公文章四海伯。昔日曾来访白云, 落叶满山寻不得,始知孟公湖海人, 荒台古月水粼粼。相逢对哭天下事,酒酣睥睨意气亲。去岁平陵鼓声死,与君同渡吴江水; 今年梦断九峰云,旌旗犹映暮山紫。潇洒秦庭泪已挥,仿佛聊城矢更飞,黄鹄欲举六翮折,茫茫四海将安归?天地跼蹐日月促,气如长虹葬鱼腹,肠断当年国士恩, 剪纸招魂为公哭。烈皇乘云御六龙, 攀髯控驭先文忠, 君臣地下会相见,泪洒阊阖生悲风。我欲归来振羽翼,谁知一举入罗弋。家世堪怜赵氏孤, 到今竟作田横客。呜呼,抚膺一声江云开, 身在罗网且莫哀,公乎公乎,为我筑室傍夜台,霜寒月苦行当来。

作者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号小隐。父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都是明末抗清的爱国志士。他跟父、师起兵抗清,失败后,夏允彝死国难。他又跟陈子龙加入吴易起义军,再遭失败。遂流亡于江汉之间,继续进行抗清活动。顺治四年六月,因上表谢鲁王遥授中书舍人,被人告发,在家乡被捕。在解往南京的路上,他吟咏不绝,十月被杀害前在狱中写诗不辍,全部诗作收入诗集《南冠草》中。集中作品具有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郭沫若曾根据夏完淳一生事迹编成历史剧《南冠草》。

夏完淳牺牲时虚年十七,他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少年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他的全部作品经后人收集编为《夏完淳集》。

《细林夜哭》是夏完淳被捕后,押往南京,途经细林山时为哀悼不久前为国捐躯的老师陈子龙而作,诗中抒发了师生之情与抗清战友之谊,充溢着“国事不可收拾”的沉痛之感,它是用血泪凝成的歌行体诗,情辞悲凉,真挚感人,是诗人的代表作品。细林山即今青浦县南的秀林山。

全诗构思绵密。先写细林山夜色与感受,“细林山上夜乌啼,细林山下秋草齐”,由于该山是恩师陈子龙秘密从事抗清活动的地方,眼下山在人亡,所以迭用“细林山”以寄哀思。物知人情, 山上山下涂上了 凄凉色彩,浓黑夜幕,乌啼声声,萧瑟寒风,枯草索索,好象在为民族英雄的牺牲致哀。夏完淳多么想登山凭吊恩师! 可身为俘虏,禁在小船中,“有客扁舟不系缆,乘风直下松江西”。敌船沿着细林山下的吴凇江向西驶去。诗人只能睁大泪眼,向细林山行注目礼。恩师啊,您英灵有知,会原谅我不能登山奠祭您! 一下子将读者带入悲壮的意境中。

第二部分转入心祭。“却忆当年细林客,孟公文章四海伯”。从前恩师避居细林山,自号於陵孟公,德行文章皆为世人表率。这话是妥贴的,陈子龙于明末是几社、复社领袖人物,名重于时。“昔日曾来访白云,落叶满山寻不得。始知孟公湖海人,荒台古月水粼粼。”访白云,即访隐者,陈子龙在弘光朝垮台后,痛心疾首,隐伏细林山,等待时机。于一六四四年闰六月,以明朝兵科给事中身分,发动了震动江南的松江起义。在蛰伏期间,夏允彝、完淳父子曾多次秘密访问过他。这四句隐晦地回忆了来山找陈子龙的情况。湖海人,即湖海之士,性格豪放的人。“荒台古月水粼粼”,既写出秘密联络点的荫蔽,又映衬出民族英雄节概高古,粼粼,清澈见底的样子。 下面忆及师生见面伤心的情景:“相逢对哭天下事,酒酣睥睨意气亲。”容量极大,含下列事实。崇祯自杀,弘光在南京继位,陈子龙与夏允彝任兵科给事中与吏部考功司主事。陈子龙为恢复北方,曾连续上《募练水师疏》、《自强之策疏》、《恢复有机疏》等,积极献计献策, 可是无一被采纳;夏允彝见马士英、阮大铖等阉党专权,事不可为, 曾带着完淳到扬州找史可法谋救亡之策,可是史已被排挤,孤掌难鸣。“天下事”就这样越搞越糟,终至覆亡。当师生俩在细林山荒台谈起往事时,抱头恸哭,直干青云。陈子龙毕竟棋高一着,他悲而不抑,“酒酣气益振”,“睥睨”满清贵族和那些卖国求荣的乱臣国贼, 显出傲慢的样子。他对未来充满信心。夏完淳受到感染,更加“意气亲”了。诗人回忆往事,写出这些蕴藏极丰的句子,他对老师怀念之情就更感人了。他们既是师生,更是战友。

第三部分回忆陈子龙去年领导太湖起义和今年谋划江南大起义的经过以及壮烈殉国的情景。“去岁平陵鼓声死, 与君同渡吴江水; 今年梦断九峰云,旌旗犹映暮山紫。”这是概括这两次起义。前两句指去年太湖起义事。据《陈子龙年谱》: “顺治三年(1646), 会震泽之间,戎旃蜂起,推松陵吴公易为主。……既连攻嘉善、吴江,入其郭, 声势渐振……吴公以群将之意,请命于先生。先生为驰蜡帛间行入城,以捷闻监国(鲁王朱以海),封吴公为长兴伯,群将皆受将军印, 而先生亦拜浙、直视师之命。”后来吴易因军机松弛、叛徒出卖牺牲于杭州草桥门。陈子龙咏“江左英雄安在哉,彭城南郡生蒿莱”之句,不胜伤感。太湖起义失败后,陈子龙、夏完淳师生俩“同渡吴江水”逸出。后两句写今年筹划江南大起义受挫事。原来,太湖起义失败后,陈子龙与复社社友戴之㑺取得联系,戴有浓厚的民族意识,这时混进清廷派驻在松江江南提督吴胜兆军营当军官。由于吴跟苏州巡抚土国宝有矛盾。戴就多方施展,使吴转变立场,决定倒戈抗清。他们跟海上鲁王驻舟山大将黄斌卿秘密联络,决定一六四七年四月十六日在松江会师,终因黄误期而失败。吴、戴被捕,陈子龙作为策划者也被逮,两月后,夏完淳也被拘拿。“今年梦断九峰云”,九峰山在福建省闽侯县,张煌言、郑成功领导的大军在那里活动,鲁王也投奔那里。陈子龙、夏完淳跟他们互通声气,曾想去九峰山,将江、浙、闽、湘、鄂的反清力量统一起来,大干一番。现在,这个愿望破灭了。虽然如此,抗清斗争仍在上述地区如火如荼地展开,诗人想象“旌旗犹映暮山紫”,无数战旗在崇山峻岭间飞舞,跟夕阳的余晖相互辉映。接四句细描陈子龙所作的贡献。“潇洒秦庭泪已挥”,用《左传》故事,楚将亡,贵族申包胥在秦国朝廷痛哭七天七夜,鲜血淋漓,终于感动秦王,才发兵来助战,终于赶走吴国军队,恢复了楚国。“仿佛聊城矢更飞”,用《战国策》典故,齐燕大战时,齐的复国英雄田单攻聊城不下,鲁仲连写信用箭射入城中,激侵占该城的燕将羞愧自杀,城才被收复。诗人用这两件史实比喻陈子龙为抗击清兵、挽救明室作了许多努力。当他将要为祖国作出巨大贡献时,可惜“黄鹄欲举六翮折,茫茫四海将安归?”这两句比喻陈子龙屡遭曲折,最后被俘,英雄受厄,壮志难伸,苦难的祖国将怎么办呢?“天地跼蹐日月促,气如长虹葬鱼腹”,天地狭窄,岁月匆匆,南方的土地正一块块地在沦丧,英雄心中焦急万分,而身陷囹圄,无法施展。怒火中烧,义无反顾;正气似虹,直冲蓝天,他投身水中,壮烈殉国。据《五茸志逸》:“五月十三日,陈黄门子龙被执,跃入跨塘桥死,乃割其首。会日暮,令贮之狱。时华令陈鉴以事见系,为位而哭,作文哀之。诘朝,悬之西门楼上。数夜。有书佐叶思劬,贿逻卒,以他级易之,得葬富林焉。”《云间兵事》亦云:“遂枭于松城之西门,路人皆为之流涕。”陈鉴《哭卧子陈公文》: “故日中之焰焰兮,忽夭矫其沉渊。……既友屈原而从水滨兮,奚访皋陶而来我屋。”“气如长虹葬鱼腹”高度概括了这段史实。陈子龙这位民族志士,在未死前,千方百计,争取国家的存在,等到计穷途绝,毫不犹豫地自沉,确实是热烈的爱国者。作者讴歌他,正是抒发了当时的典型情绪。“肠断当年国士恩,剪纸招魂为公哭。”前句说,当年老师将自己看做国士,即国家杰出的人物,这种知己恩情尚未报答,即弃我而去, 一念及此,肝肠欲绝。后句说,我剪纸作旐,以招忠魂。诗人在这一部分中回顾了跟老师一起参加反清复明斗争的艰苦历程,写得极其沉痛、激动而壮烈。

第四部分写国破家亡的悲戚与壮志未酬的愁苦。“烈皇乘云御六龙,攀髯控驭先文忠,君臣地下会相见,泪洒阊阖生悲风。”首句喻指明毅宗朱由检自己吊死。第二句说父亲夏允彝追随朱由检,在松江起义抗清失败后投水殉国。第三、四句写君、父、师相继离世,心情悲抑。这激起他保家卫国的精神力量。“我欲归来振羽翼”,写吴易起义失败后,夏完淳奉鲁王之命,可能到过湘鄂一带,联络农民起义军共同抗清。归来即上疏请鲁王监国(代理天子职权),准备重整旗鼓,会合闽浙义军,发起大规模军事行动。不幸事泄被捕。“家世堪怜赵氏孤”,夏完淳只有一姐一妹,没有兄弟,《狱中上母书》云:“门祚衰薄,终鲜兄弟。”赵氏孤,即赵氏孤儿,春秋时期晋国赵朔被屠岸贾灭族,程婴、公孙杵臼想方设法才保住遗孤赵武,长大成人为正卿。此句借此慨叹,夏家只自己一个孤儿,实在可怜,反衬献身的壮烈。“到今竟作田横客”,田横在秦末大起义中,自立为齐王。汉高祖统一天下后,率领徒党五百多人逃亡海岛。刘邦召他到洛阳,他耻于投降,在途中自杀。消息传到海岛,五百壮士同日自刎,拒不称臣。这两句,既写对清统治者的不共戴天之仇,又表达向田横五百壮士学习,义不降虏,以死相抗。这一部分作者表明继承父亲和老师的品节与操守,决定以身殉国。据屈大均《四朝成仁录》,夏完淳到南京后,大汉奸洪承畴亲自审讯,想软化并降服他,他义正辞严地痛骂洪,使之“色沮无以应”,表现出大无畏的勇敢精神。

诗的最后部分抒写为国牺牲的志向。“呜呼,抚膺一声江云开,身在罗网且莫哀”,少年英雄在回顾近四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经历后,不禁仰天长啸,浩叹一声,这凛然正气,扫开江云,直冲长空,似乎感动了“苍天”,使之“悲其志焉”。诗人深信忠义永在,浩气常存,江南人民总有一天会推翻满清贵族统治的,所以个人受挫,身陷囚笼,不必悲哀。不过,此时此地他更思念领路人陈子龙,情不能已,发出呼告:“公乎公乎,为我筑室傍夜台,霜寒月苦行当来。”恩师啊,请替我在你墓穴旁建一新屋,任风刀霜剑、月色惨白,我很快就会来到你身边。

“风格即人。”夏完淳是我国古代史上罕见的少年民族英雄,《细林夜哭》成了中外文学史上罕见的沉雄悲壮的诗篇。在诗中,他写了船经细林山所见凄凉夜色,回忆了抗清起事与老师密谈情景,描述了他们并肩战斗、不屈不挠的事迹和恩师献身的经过,赞扬父亲壮烈殉国的事迹,抒发了追随老师、慷慨捐躯的豪情壮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英雄生死路,都似壮游时”,是这首诗的基调。今天,它仍有强大的感染力。

这首七言歌行,继承了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和古诗的风骨,内容实在,寄意深刻,感情沉郁,语言古朴,充溢着雄浑悲抑与爱国热情相结合的时代精神。尽管在拘絷路上所写,不便明说,用了较多典故,但总的说来,它有强烈的现实性、抒情性与通俗性。《细林夜哭》不愧为《南冠草》中的代表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