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长安城图·陆游》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陆游

许国虽坚鬓已斑, 山南经岁望南山。

横戈上马嗟心在, 穿堑环城笑虏孱。

日暮风烟传陇上, 秋高刁斗落云间。

三秦父老应惆怅, 不见王师出散关。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九月,抗战派王炎召还临安,幕僚皆散去。陆游调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次年正月王炎罢枢密使官, 以观文殿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纯属闲职。春季, 陆游亦调任蜀州(今四川崇庆县)通判,夏季义改任嘉州(今乐山县)兼代理知事。孝宗淳熙元年(1174)春天,陆游复离嘉州还蜀州任。这首诗为是年秋看长安城图有感而作。

首联“许国虽坚鬓已斑,山南经岁望南山。”许国,献身祖国。南山,即终南山,指代山下的长安城。此联用赋法直写苦闷。献身祖国的意志虽然坚定不移,可惜光阴似逝水,两鬓已斑白。当时作者五十岁,他为两年前退出南郑失去收复失地的机会感到痛心。忧能伤人,他过早衰老了。他感慨地说,我在“山南”即秦岭以南的蜀中,终年北望终南山,是期望早日收复长安城!“经岁望”表时间长、视线专注与感情执著。颔联“横戈上马嗟心在,穿堑环城笑虏孱。”诗人壮志犹在,“横戈上马”跃跃欲试;可惜朝廷不准北伐,英雄无用武之地,只好为自己空有雄心而叹息了。这句说人民都倾向于迅速收复失地,民心可用,应精励图进。作者在后句下自注:“谍者言虏穿堑三重,环长安城。”因此,这一句写金国贵族十分孱弱,害怕南宋冲击长安,赶紧在城外挖了三道护城壕沟。作者嘲笑敌人色厉内荏,充满必胜信念,同时也劝告南宋朝廷,应利用敌人弱点。此联是反对, 十分工整,将敌我双方进行强烈对比,一“嗟”一“笑”,表明感情波澜的起伏。颈联“日暮风烟传陇上,秋高刁斗落云间。”前句意为,太阳上山了,放眼望,夜雾正从甘肃一带的丛山峻岭升起。后句意为,秋高气爽,侧耳听,巡夜的刁斗正一声声飞入云霄。此联写两方,一方是南宋管辖的“陇上”,那里按兵不动,只有风烟在飘飞;另一方是金人占领的长安一带,处于戒奋状态。作者对朝廷不满也是强烈的,这种不满到尾联中就进一步喷涌而出:“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三秦,据《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杀秦王子婴后,分封各路军首领,其中秦朝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地在原秦朝统治中心咸阳一带,号“三秦”;项羽本想以此三王挡住驻扎于南郑的汉中王刘邦东下。陆游写此诗时,三秦地区早已陷入金人之手。生活在敌人铁蹄下的三秦百姓,是多么盼望南宋部队赶快来收复失地,从而结束亡国奴的生活。两年前,当听到王炎准备从南郑迳取咸阳的消息时,他们多么激动!彼时金国兵力空虚,确实可以一鼓而下的。现在两年过去了,王炎等抗战派被打散了,南宋部队被赵构为首的投降派牵制住了,不能东进一步。三秦父老不见王师从大散关出来,十分惆怅,感到愁闷、伤感和失望。这一联令人痛心疾首。

当作者看“长安城图”时,回忆两年前参予王炎军事,建议从周至县西南的骆谷直取长安,不用绕大圈子,象当年诸葛亮一样,“取长安必自陇右始”;他还亲自参加过大散关保卫战,啃了三天荞麦饼子,有一次还骑马领兵冲过了渭水到达金人腹地;长安城内部分人士已作好内应的准备,赚开城门易如反掌;诗人还高兴地填了《秋波媚》词,真是“气吞万里如虎”;王炎遭谗被调,幕僚星散,东征计划付之东流;诗人也被迫离开前线,在成都、嘉州、蜀州一带转悠;山河破碎,沦区人民心儿在滴血……当他忆及这一切,也止不住泪飞如雨。所以说,这首诗“为情造文”,蹦跳着作者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

陆游曾刻苦学习江西诗派,而又不同于该派的一般的诗人。江西诗派写诗学习杜甫,特别注意在杜诗及诸家的形式格律摹拟上下功夫,喜欢用典,词句求其有来历。刘克庄云:“会萃百家句律之长,穷究历代体制之变,搜猎奇书,穿穴异闻,作为古律, 自成一家。”江西诗派重视诗法,刻苦锤炼,确有其独到之处,也出现了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但是,他们由于坚持跟古人亦步亦趋,喜用僻典,追求奇拗幽冷,这就走上了脱离现实的仿作之路。陆游却注重反映现实生活,表达强烈的爱国感情,又注意向岑参等唐代边塞人学习,添进浪漫主义成分,所以能扬江西诗派之长,抑其短,诗写得精炼自然,浑浩流注,气魄很大,却没有生硬粗涩的毛病。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