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 梨花满地不开门。
刘方平,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天宝在世。一生隐居不仕。他是盛唐时期一位不很出名的诗人,存诗不多。但留下的几首小诗却写得独具一格,颇有功力。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
一首诗如同一首乐曲,必须要有调子。列宁说过:“没有调子算什么诗呢?它们达不到人的心灵”(转引自1961年1月21日《文汇报》)。所谓调子,是指作品的内在声音,即灌注于作品中的能够触动读者心弦,引起共鸣的感情。这关系到艺术感染力的问题。诗贵情,情贵真,没有真情,哪有诗意,也就不可能走进读者的心灵。刘方平的《春怨》,写得言言深切,字字沉痛,情喷满纸,确是动人肺腑的。
诗人从怨春的角度来写宫怨,哀婉凄绝。起句“纱窗日落渐黄昏”,就给人以夕阳西下,夜幕将垂的精神重压。“纱窗”,把入目的视野,缩小到室内,能使人预感到在这里有什么文章要做了。“渐”,有时间在过去的动觉,似乎天色越来越暗。紧接着, 一读第二句“金屋无人见泪痕”,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以泪洗面的宫人。“金屋”,用汉武帝初宠陈皇后(小名阿娇)的典故。汉武帝小时,姑母抱置膝上,问:“儿欲得妇否?”汉武帝指着姑母的女儿说:“若得阿娇,当以金屋贮之。”陈皇后后被弃长门,过着幽禁的凄凉生活。“金屋”,住这里是冷宫的借代。失宠的宫人,没有了宠幸之盛,没有了宴歌之娱,她囚居孤室,无人作伴,伤心落泪却没谁看见, 也就是说,连同情怜悯她的人也找不到。“泪”而有“痕”,暗指哭的时日久了,她陷入在天地长久有时尽,此怨绵绵无绝期的万分悲痛之中。室内沉寂得象与世隔绝似的,那室外又是怎样呢?第三句“寂寞空庭春欲晚”,是第二句意思的铺延,是说整个的庭院空荡荡地不见一个人影,没有一点儿活气,加上是暮春季节,没有绽开的繁花,没有生命的欢乐,这是什么地方啊!“春欲晚”的“欲”字下得好,说明春将消逝,包含着宫人有怨春归去的愁怅之情。她挽不住春天移动的脚步,叹恨不已。人们总是把春季比作人的青少年时代。“众芳芜秽,美人迟暮”,她会由花事已尽,想到自己年华的流逝,这就为她的泪水之所以无语倾泻, 乃至久而留痕,提供了具体的心理印证。结句“梨花满地不开门”,进一步衬托了失宠宫人的怨春情绪。已不是春风一吹,“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时节了。辞春的梨花,四散飘零,遍地皆是,这会引起种种的恼人情怀。诗人将人物的感情与自然景象联系起来,意兴萧索,透露了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的宫人缠回的凄苦。
全诗色调灰冷,富有象征意蕴,以“日落”推出“黄昏”,以“春欲晚”示现“梨花遍地”,作为女主人公身世命运的形象写照,使景情化, 又使情景化,递邅交迭而不见迹象,颇为难得。另外,“泪痕”的“无人见”,庭空门掩,应合了女主人公的心境,写尽了她的衷曲与酸楚,象弹琴有弦外之音, 如吃橄榄有回甘之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