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

王勃

【原文】

城阙辅三秦[2],风烟望五津[3]。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4]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5]。

无为在歧路[6],儿女共沾巾[7]。

【注释】

[1]杜少府:王勃的友人,其名不详。少府,唐人对县尉的尊称。之:到,去。蜀州:一作“蜀川”,犹言蜀地。

[2]城阙(què):唐代的都城长安。阙:宫门前的望楼。辅三秦:以三秦为辅。长安位于三秦的中枢,故云。辅:护卫。秦:今陕西省一带,古时为秦国。项羽灭秦后分秦地为雍、塞、翟三国,分封秦降将章邯等三人为王,故称“三秦”。这里泛指长安附近的关中之地。

[3]风烟:风尘烟岚,指极目远望时所见到的景象。五津:蜀中长江自灌县以下至犍(qián)为一段的五个著名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以五津代指蜀地。津:渡口。

[4]宦(huàn)游:因仕宦而漂泊。

[5]比邻:近邻。古时五家相连为比。

[6]比邻:近邻。古时五家相连为比。

[7]沾巾:指伤感流泪。

【作者】

王勃(649~675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父亲王福畤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务。出生在这样一个文人家庭的王勃从小就显露出过人的才华,他六岁能文,九岁就能指出大儒颜师古注释《汉书》中的错误,被时人称为“神童”。乾封初年(666年),王勃被沛王李贤征召为王府侍读。不久,王勃因诸王嗜好斗鸡,写下了《檄英王鸡》一文,结果被唐高宗怒逐出府。上元二年(675年),王勃从蜀中南下探亲,渡海时溺水,惊惧而死。王勃的作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他创作的诗文“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王勃当时供职长安,他的杜姓朋友从长安外放到蜀州做县尉。诗的首二句,写诗人送别朋友的地点和朋友要去上任的地方,境界阔大。然后说,我游长安,君行入蜀,同是为了作官而奔走,彼此都是既去乡又别友,离别之情与朋友是一样的,这样就曲折地劝慰了为离别而伤感的朋友。“海内”一联,更进一步:四海之内还有知心的朋友存在,彼此虽然天各一方,也好像近在咫尺了。这是另一种劝慰方式,但这种方式显然比上一联中的“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更具说服力。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诗的末联。

离别朋友是一件很伤心的事。古时交通不便,长安与蜀郡相去千里,一别容易,相见则难,临别而儿女沾巾,是人之常情。但是王勃一改吟咏“离愁别恨”的俗套,虽然也依依难别友人,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语,荡去离愁,凸现出一种豪迈的情志,体现出一种昂扬的情调,敞开了诗人开阔的胸襟,从而使这首诗与一般的离别之作迥然有别。

王勃的这首赠别诗,与一般送别诗迥然不同的是,它还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全诗情调高昂,气象开阔,给初唐的诗坛带来了一种清新气息。这种精神发展下去便直接影响了“盛唐气象”的产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