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病行·汉乐府民歌》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汉乐府民歌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 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 行当折摇, 思复念之!”

乱曰: 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 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 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 弃置勿复道!”

这首诗是一篇反映汉代人民贫困生活惨状的控诉书,渗透着下层人民的斑斑血泪。

民歌一开始,就描写了一个惨痛的场面:“连年累岁”卧床不起的一个病妇,蓬首垢面,骨瘦如柴,奄奄一息,好不容易通过孩子的传呼,把那个为全家人生活辛苦奔忙的丈夫叫到跟前,“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欲语未语的一瞬间,泪如泉涌。民歌以极其简捷明快的手法,省略了一切前因的介绍、叙述、描绘,把一个病妇的特写镜头突然推到读者眼前,真如高山坠石,不知从何而来,令人愕然震惊。

接着写病妇对丈夫的临终托孤之语,真是字字血,声声泪,令人不忍卒读。病妇最不能瞑目的是她遗留下来的两三孤儿今后的生活和命运。尽管她连年累岁卧床不起,但毕竟还有一个大人在家照管孩子,虽然是糠菜薄粥,总得做熟了才能给孩子吃,她拖着病体,勉强挣扎坐起来,总还可以指挥孩子干这干那的。那时候,丈夫可以比较放心地出外辛劳奔忙,挣钱糊口。可是,她死后只剩下丈夫一人,内外奔忙,顾头不顾腚,这困难怎么应付得了?“属累君两三孤子”,拖累你了, 两三个孤儿就全交托给您了,真是从肺腑中进射出来血点泪珠!其声口之逼真,情状之感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病妇嘱托丈夫的主要有两点,一是不要让孩子受冻挨饿,二是不要鞭打体罚孩子。前者说明这个家庭生活极端困难,在她生前就是有一顿无一顿地挨,她可以预料到今后将会更加困难,明知温饱无望,饥寒难免,可仍然要反复叮咛,一片慈母之心,真可鉴照日月,无愧于鬼神!后者不仅说明当母亲的疼爱孩子,反对当父亲的粗暴地体罚孩子;而且进一步显示了她家生活的贫困,孩子们由于忍冻挨饿,已经羸弱不堪,行将夭折,怎能再经受得住鞭扑呢?真是吞泪泣血之言!

“乱曰”为音乐上的术语,即“尾声”的意思。汉乐府民歌是汉代统治者从民间采集上来后供乐府机关配乐演奏的,所以还保留着一些音乐上的术语。

“乱曰”以下写父亲到市上去求人给孤儿买饼饵,结果空手回来,孤儿啼哭着要母亲抱他的几个细节。这一大段在写法上有几个特点值得我们注意。

首先,从上段病妇临终嘱托到这一段的“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在情节上跨度很大,跳过了妇死夫悲的场面。这样处理至少有三个好处:一是妇死夫悲的场面比较一般,且易冲淡上面临终嘱托的悲剧气氛,不易讨巧;二是汉乐府诗虽然大多数是叙事诗,但与散文叙事不同,必须力求简净而耐人回味;三是这样处理符合艺术上虚实相生的原则。绘画讲究无画处皆成妙境,那是利用画面上的空白处让人产生许多联想以填补空白;诗歌讲究不写之写或言外之意,那是省略一些情节、内容让读者去想象补充,或是将丰富的感情隐藏在景物描写中让读者去自己体会。病妇终于死去,丈夫悲痛至极的场面读者完全可以从上下文中揣摩想象出来,因而民歌就不必费辞了。

其次,写父亲上市去买饼饵的细节,着重突出他悲痛欲绝不能自持的心境。“抱时无衣,襦复无里”八个字是写父亲的心理活动,意思是说,小的孩子要抱他出去的话,身上连衣服都没有,怎能抱出去?大的孩子身上夹袄连里子都没有,等于单衣,要带他出门的话,怎能忍受得了外面的风寒?于是只好关住门窗,把孩子丢在家中, 自己到街上去。谁知在路上碰见了亲友,触景生悲,“泣坐不能起”,他简直不能自持了,只好请求亲友代他去买饼饵,他赶快回到家里去。空屋中关着两三个孩子和他妻子的尸体,他怎么放心得下呢?由于这段细节描写突出了这位当父亲的在这种特定环境中的典型情绪,所以形象逼真,感人至深,使人不忍卒读。

再次,孤儿啼索其母抱的细节描写,完全采用白描手法,在简净朴素的诗句中,包涵着无比丰富的内容。父亲空手回来,孩子饥寒难忍,哭着叫着要妈妈抱他;这个孩子年龄太小,连妈妈已经死了都不懂,还哭闹着要妈妈抱他,当父亲的面对这种场面,将何以为怀?平时为了生活,这位男子汉整天在外劳碌奔波,根本顾不上孩子,也不知怎样带孩子,如今妻子撒手死去,这两三个孩子如何抚养得了?因而他只好踯躅徘徊于空屋之中,于是很自然地从心中进出一个念头:不久,孩子们将跟随他们的妈妈一道去的!算了吧!拉倒吧!这苦难的人生,还有什么话可说!诗写到这情节与感情的高潮之处,便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无限回味的余地。

最后,这一段的描写,处处呼应上文,意脉连贯,天衣无缝。“抱时无衣,襦复无里”呼应上文的“寒”;“与孤买饵”呼应上文的“饥”;“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呼应上文病妇临终爱子之情;“徘徊空舍中”呼应上文“妇病连年累岁”,致使家中一无所有;“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呼应上文的“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总之,这是一首情深语浅、形象逼真、“言讫有呜咽声”(顾茂伦《乐府英华》卷五)的千古绝唱。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