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题 解】

《陌上桑》是东汉时期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一首乐府诗歌,最早见于梁代沈约所著的《宋书·乐志》,题名《艳歌罗敷行》。在《玉台新咏》中,本诗题为《日出东南隅行》。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沿用了晋人崔豹在《古今注》中的题名《陌上桑》,并将之归入《乐府诗集》的“相和歌辞”内。“陌上桑”,意即大路边的桑林,这是故事发生的场所,正是在此引起了一连串戏剧性的情节:一位名叫秦罗敷的美女在城南隅采桑,人们见了她都爱慕不已,正逢一个“使君”经过,想要调戏罗敷,遭到了罗敷的断然拒绝。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陌上桑》故事很简单,语言也相当浅近,它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秋胡戏妻”的故事。西汉刘向《列女传》有记载:鲁国人秋胡,娶妻五日,离家游宦,身居高位,五年乃归。将至家,见一美妇人采桑于路旁,便下车调戏,说是“力桑不如逢国卿”(采桑养蚕不如遇上个做大官的情人),遭到采桑女的断然拒绝。回家后,与妻相见,发现原来就是那采桑女。其妻鄙夷丈夫的为人,竟投河死。《陌上桑》把《秋胡行》中的秋胡一劈为二:一个成了过路的恶太守,另一个是值得夸耀的好丈夫,从而使诗的重心发生了转移,并将故事从悲剧的结局转化为喜剧的结局。

本诗原来按音乐分为三段,其文字内容也相应地分为三段。

第一段着重写罗敷的美貌和人们对她的喜爱。起首四句,从大处说到小处,从虚处说到实处,是典型的民间故事式的开场白。同时,也奠定了全诗流光溢彩的美好气氛。随后,罗敷正式登场。她所携带的精美器物,她所做的时尚打扮,都是那么鲜艳、明丽而动人,又暗示了人物的高贵和美好。而对罗敷的身体、面目之美,作者却笔锋一荡,转向描写周围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过路人放下了担子,伫立凝视,手捋胡须,流露出赞叹的神气;小伙子们却沉不住气了,纷纷脱下帽子,整理着头巾,像是在卖弄,又像是在逗引;种田的农人更糟,看得失了神,活也不干了;等等。这些都是诙谐的夸张之笔,既增添了诗歌的戏剧性,又使得场面、气氛活跃起来。更重要的是,从虚处落笔,巧妙地表现了罗敷那不可描摹的完美。

第二段是一个过渡段,方便情节充分展开,并使矛盾冲突有了一个酝酿的过程。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好大气派的使君见了美丽的罗敷却不甘心只远远观望,于是派了手下人去问:这是谁家的漂亮女子?多少年纪了?罗敷不动声色,一一作答,从而使故事自然进入矛盾冲突的高潮:使君出言调戏:“宁可共载不?”

第三段情节更富有喜剧色彩。罗敷“使君一何愚!”的回答对使君犹如当头一棒。罗敷断然拒绝使君的求爱以后,开始转入对丈夫的夸耀,她从丈夫的打扮之豪华讲到身份之高贵,从相貌之英俊讲到风度之翩翩,极尽夸张之能事。作者的意图,在于让罗敷说得高兴,使君自然听得扫兴。可以想象,当一心以为艳遇之将至的使君不仅受到罗敷的严词拒绝,还要听罗敷夸耀夫婿在财产、地位、容貌、风度等各方面都胜过自己,他该是如何的狼狈!这篇作品以浪漫性的描写开始,以诙谐性的喜剧结束,所以得到人们的普遍欣赏,而罗敷的年轻、美丽、高贵、富有、坚贞、纯洁、幸福,也寄托着许多民间无名作者的人生理想。

《陌上桑》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后不少人模拟此诗写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