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说《送梁六》古诗赏析与原文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身为开元名相、一代作手的张说坐事贬岳州(即巴陵,今湖南岳阳)后,心绪落寞,诗转凄婉。每逢朝中来使,或送人入朝,便不胜今昔之感,大动迁谪之悲,正所谓“梦中城阙近,天畔海云深。空对忘忧酒,离忧不去心。”(《对酒行巴陵作》)《送梁六》就是这种情绪的产物。

梁六,即作者友人梁知微,曾为潭州(今湖南长沙)刺史。梁自潭州入朝,途经岳州,张说作此送别。诗题一作《送梁六自洞庭山作》,岳州位于洞庭之滨,故云。

“巴陵一望洞庭秋”。巴陵送客,时值秋令,极目望去,洞庭湖上一派秋色。这句定下了全诗的情绪基调。“悲哉秋之为气也!”(宋玉)自古以来与“秋”相联系的,多为悲怆主题与悲剧意识。而洞庭之秋自然使人想到“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想到那“目眇眇兮愁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那“一望”中不知蕴含多少愁怀?“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苏颋)谪居送客,已够凄凉,更那堪无情秋风!

“日见孤峰水上浮”。孤峰,指君山,在岳阳西南洞庭湖中。相传舜妃湘君游此,故名。自谪居以来诗人天天与它相见,却并无“相看两不厌”(李白)的旷达情致,它给诗人最深的印象是“孤”。这实际是诗人心情的外化。“容华因别老,交旧与年颓。”(《岳州别梁六入朝》)诗人是孤独的。而今老友又将远去,异乡送故人,依依惜别情,诗人眼中的君山更显孤独。

前两句实写即目所见之洞庭湖山。用墨不事渲染,似乎也不动声色,但“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的画面已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此刻的感情。

前人认为绝句之“宛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杨载《诗法家数》)本诗第三句为此提供了成功的例证。此句直承上句诗意,同时拓开一片虚幻缥缈之景,扩大了诗境的容量。诗人眼望洞庭,目接君山,不禁想起有关的神仙传说。《拾遗记》:“洞庭山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水经注》:“(舜帝二妃)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由眼前景引发“神仙”之联想,而“不可接”则写作者心中之事。“远人梦归路,瘦马嘶去家。正有江潭月,徘徊恋九华。”(《岳州作》)诗人梦寐以求重返朝中,在他心里,九重帝居无异于“神仙”境界。但归期无望。于是在送梁六入朝时,他自伤身世,发出这声沉恸之至的喟叹。

湖水荡漾,风帆远去。神仙既不可接,连友人也“不可接”了。诗人的心和着湖波风帆摇曳不止:眼前的悠悠湖水多像依依别情,迢遥天际的翩翩帆影也许又勾起新的希冀。此时此刻,他也许“离魂似征帆,恒往帝乡飞……”(《岳州别赵国公王十一琚入朝》)

这首诗语近情遥,含吐不露。用口头语写眼前景,而有弦外音味外味,引人遐想,耐人涵咏。章法上通体散行,风致天然,不似初唐绝句的结句“多为对偶所累,成半律诗”(杨慎《升庵诗话》),故胡应麟认为“至张说《巴陵》之什(按即此诗)、王翰《出塞》之吟,句格成就,渐入盛唐矣。”(《诗薮》)正确指出了此诗在中国绝句史上具有标志诗风转变的重大意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