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拯《退朝望终南山》古诗赏析与原文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李拯

紫宸朝罢缀鹓鸾,丹凤楼前驻马看。

惟有终南山色在,晴明依旧满长安。

题为“退朝望终南山”。首句写退朝。紫宸殿为唐大明宫第三殿,是唐天子会见外使和群臣之处。鹓鸾,喻朝官行列,群臣上朝当列队而入,朝罢散归,故云“缀鹓鸾”。次句写退朝而望南山。丹凤门是大明宫正南门,诗人随百官退出宫门,驻马而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位于长安城南远处雄奇的终南山。末二句是望中所见,一是终南山色,再是山色映衬下满目晴朗的皇都,山色怎样,皇都如何,诗中没有详细描绘,却戛然结束。很明显,诗人意在言情而非绘景,所写之情,可从“惟有”、“依旧”二句的对比中去推敲。

李拯是唐僖宗时人,黄巢破长安,僖宗奔蜀,及唐军收复长安,纵火掠夺,宫阙萧条,后来朱玫秉政,“百揆无叙,典章浊乱”(《旧唐书·文苑传》),诗人蒿目忧世,写下此诗。诗中没有写帝京的荒凉,却注目于终南山色与阳光下的皇都,这些东西寄寓了作者何种感情?

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它那雄奇塞天和绵延不绝的山势,在华夏族先民的心中,很早就被赋予了一种永恒的象征意义,《诗经》中就有“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的名句。这种不骞不崩的永恒,与人类社会一朝一代的更替,恰好形成永恒与短促的强烈对比,理解了这点,也就抓住了本诗的关键。沈德潜认为本诗委婉道出了杜甫“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的悲慨,其解虽当,然只说出了本诗底蕴的一个方面。晚唐诗的最大特点,是在强烈的宇宙意识中,流动着深沉的忧患潜流。个人短暂的一生,难以尽观人世沧桑,而风雨晴晦,山河依旧,在亘古如斯的自然面前,人总免不了产生一种悲哀情绪,尤其在乱世之中,这种情绪尤为突出。身当风雨飘摇的晚唐,末世的社会感受和强烈的宇宙意识,交织在一起,构成悲慨难禁之叹,这就是本诗意蕴所在。

语丽情悲,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之一。诗中无一处描写兵火后帝京的荒凉,甚至还写得雍容华贵,晴朗秀丽,但我们却感受不到“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那种盛世威仪和气势,相反,读完此诗后,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兵燹余劫之后残破的城阙、荒凉的市井,心中袭来一股“江山不管兴亡事”的悲慨,这一切,主要是以丽景写悲情的手法造成的,而诗人之所以成功地运用这种艺术手法,又是暗中利用了自然永恒与生命短促这一震慑人心的客观事实所引起的心理反差,通过潜意识的作用来感染读者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