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冉《同诸公有怀绝句》古诗赏析与原文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皇甫冉

旧国迷江树,他乡近海门。

移家南渡久,童稚解方言。

诗人皇甫冉是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北)人,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称其“往以世道艰虞,避地江外(江南)”,寓居于丹阳(唐代丹阳郡即今江苏镇江)。这首五绝抒写了离乡日久的诗人和“诸公”(大概是一些同样离乡背井不能回去的朋友们)共同的怀乡思归之情。

“旧国迷江树,他乡近海门”一联,词句凝练,对仗工整。诗人的故乡在长江之北,遥望“旧国”,江树苍莽,阻挡了游子望眼欲穿的视线,真令人产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句)的感叹。可能是因为安史之乱而未能北归吧,诗人和一些离乡背井的朋友们只能寓居在镇江一带,靠近海门(《镇江府志》云:“焦山东北有两山对峙,谓之海门”)。这一联完全是直叙其事,但在看似平直的叙述中,蕴涵着诗人和他的朋友们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情和身世之感。“移家南渡久,童稚解方言”二句承前二句而来,诗人不落前人思乡之作的窠臼,而能自出机杼,从实际生活中选取一个新角度,写自己的孩子们已经掌握了南方的方言,从侧面显示出客居异乡时间的长久,烘托出自己乡愁的深沉。吴逸一《唐诗正声》评这首诗说:“几多凄楚,隐而不露。”这个评语道出了这首五绝含蓄蕴藉的艺术特色。全诗完全不出现“愁”、“思”之类字样,专写眼前实景和生活实境,但仔细吟诵体会,我们就不难揣摩诗中含而不露、欲说还休的丰富的言外之意。

对于每个人来说,家乡的方音都有着一种特别亲切的情味。诗人们从这个问题上引发出情思,是非常自然的。唐代贺知章的七绝《回乡偶书》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宋代苏轼反用贺知章的诗意,在《子由(苏辙)将赴南都,与余会宿于逍遥堂,作两绝句……》中,以“犹胜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的诗句,安慰相逢又离别的爱弟苏辙。这两位诗人都是从自己仍然保存乡音来着笔。皇甫冉这首五绝则巧妙地独辟蹊径,不写自己而写“童稚”,不写“乡音无改”而写“解方言”(原来的乡音也许反而生疏了)。诗人吟咏,贵在创新,所谓“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陆机《文赋》),从这首诗的创作中也可窥一斑。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