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
早雁忽为双,惊秋风水窗。
夜长人自起,星月满空江。
李益于贞元十八年(802)从扬州逆长江西上到巴陵(今湖南省岳阳县),这首诗就是在这时写下的。
“水宿”,即住“宿于水上”(舟中)。诗人晚上正在长江舟中安歇,一声声鸟叫声突然将其从睡梦中惊醒,透过船窗,他猛然发现,原来是第一批南归大雁成双成队地鸣叫着从眼前掠过;及至这时他才讶然意识到,窗外的风和水也一下子进入了秋天,带上了秋的特色。诗歌通过副词“忽”和动词“惊”将诗人发觉秋天突然降临时的惊讶、焦虑、紧迫、空落等复杂心绪活脱脱地表现了出来。第二句也有作“惊秋风水凉”的,这样虽然也讲得通,而且其意思似乎更加通俗显豁,但我以为,还是说成“惊秋风水窗”好:(1)同样能够讲得通,而且秋风、秋水本来就具有凉意,因此专门再着一“凉”字倒显得累赘直白,这不符合李益一贯的艺术追求;(2)更加符合生活实际,尤其结合后两句对翻身爬起走出舱外动作的描写更可看出,诗人对第一批南归大雁的发现,对秋风、秋水的感觉,只能是在舱内通过船窗口捕捉外界现实的结果。
总之,诗的前两句通过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表象艺术地说明:生命短促,时不我待,从而造成一种强烈的紧迫感。
秋天的突然到来,对于具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来说,无异于一声断喝。他再也无法安然入睡了,于是起身走出舱外要认真思考一下今后的打算了。第三句说“人自起”的原因是由于“夜长”;其实不是“夜长”,而是一种建功立业意识在困扰他.提醒他和督催他,使他再也无法安睡。然而当他一旦走出舱外,却只有满天“星月”洒满空荡荡的长江,一种孤寂感不禁油然而生。他重又体验到了人世的悲凉和生活的苦闷,然而却不是颓唐消沉。因为我们从诗的字里行间分明感到了一种紧迫感,这种苦闷只是紧迫感压逼下的苦闷,是对没有更大作为的自疚,和那种消极颓唐情绪风马牛不相及。
这是一首充满抒情意味的叙事诗。作品通过两组真实艺术细节的铺叙,生动表现了诗人焦急而苦闷的心绪,在叙事和抒情的有机结合中形成一种强大的艺术冲击力和感染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