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了最先进入贾府的史湘云,这回接着说随后而来的林黛玉。
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时候还是小屁孩一个,她的年龄一直争议纷纷,从六七岁一直猜测到十二三岁的都有,不过我认为应该是六岁。贾雨村曾道,“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也就是说,贾雨村做了林黛玉一年的家庭教师后贾敏病故,林黛玉哀痛过伤,于是连日旷课,贾雨村闲居无聊,外出闲逛遇到旧相识冷子兴,聊到贾宝玉,称“如今长了七八岁”,宝玉长黛玉一岁;贾、冷二人聊完正要各自散去,遇到了贾雨村当年在任时一起瞎搞的同案犯——张如圭,了解到了朝廷最新动态,冷子兴出主意让贾雨村求林如海帮忙,第二天,贾雨村一开口,林如海便应承了下来,同时确定了林黛玉入都的日子在下个月初二;书中说“有日到了都中,进入神京”。可见这一系列事件都发生在同一年,林黛玉六岁那一年。
以前的人又不像现在,还论个周岁什么的,都是虚岁,一个虚六岁的小屁孩刚进贾府就经历了一场礼仪考核:“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垒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她上炕,她方挨王夫人坐了。”我为什么不厌其烦地几乎是完整地摘录了这段话?实在是怕话不齐全,便弱化了这场暗流涌动的礼仪考核。记得初读红楼时,此处不过一眼带过,并未觉得有什么特别,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红楼梦》解读日深,每读至此处都替黛玉暗暗捏把汗。还好,林黛玉是有备而来的,她老妈在世时早就给她打过预防针了:“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结果自然是林妹妹完胜。
想来当年才华横溢的贾敏伤王夫人的自尊心太深,以至于王夫人多年以后见到她女儿忍不住要检测一下,以期逮着点什么教养方面的纰漏好平复一下积聚多年的怨气。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王夫人瞧不上那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晴雯了。爱屋及乌,反之亦然嘛!
不过要说林黛玉进贾府时才虚岁六岁,书中的描述又确实有些不妥:“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是宝黛初会的描述,这些词句非但用来描述一个六岁的小屁孩不太妥当,让一个比她大一岁的同样也是个小屁孩的贾宝玉具备这样的鉴赏力和观察力也是不恰当的。这也是为什么红楼人物的年龄历来被争论不休的根本原因所在。何况书中关于人物年龄也确实有多处自相矛盾之处。我想曹公本意是想要雕琢出一群天赋异禀、超凡脱俗的人物来,同时又想让男女主人公处于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纯洁无瑕的状态,所以故事就不得不从他们五六岁时讲起了,再小的话,吃喝拉撒尚且自顾不暇呢。因此只得用书中人小小的躯壳来承载曹公一颗饱经风霜的心了。
本回我们是要谈林黛玉的钱的,其他的就先不多扯了。可以肯定的是林黛玉一进贾府时是两手空空的。“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行李自然也是有的,但想必不会有什么钱财让一个六岁的小姑娘,外加一个十岁的小丫头和一个奶娘携带的。
林黛玉二进贾府是贾瑞调戏王熙凤不成,反赔了自家性命那年的年底,林如海病重,寄信来接女儿回家,于是贾琏陪黛玉回扬州去了。恰好在林黛玉回扬州期间秦可卿死了,于是曹公笔锋一转,排班布阵地开讲秦可卿之死,可谓是事无巨细,逐笔记之。还忙里偷闲,把秦可卿的弟弟秦钟(情种)的故事也顺带给讲了,趁乱把这妖孽般千娇百媚的姐弟俩都给交待了。
又把贾元春晋级的好消息散布了一下,算是为后面的元妃省亲埋下伏笔。等这一揽子活忙完了,林黛玉和贾琏也回来了。烦人的是这次又是和贾雨村一起来的!那贾雨村是来候补京缺的,因“与贾琏是同宗弟兄,又与黛玉有师从之谊,故同路作伴而来”。甄士隐接济过贾雨村落了个家破人亡,贾琏这会子把他顺路带来,后来因为他被贾赦揍了个半死,他会给林黛玉带来什么厄运呢?绝对不可能相安无事,这不是曹公的风格。同样的事情,他安排一个人干了两回,要是后来不弄出点事来,他还叫曹雪芹?!估计是要应在黛玉将来的婚姻上,不然她一个小姑娘实在也没什么事能跟贾雨村牵扯上。
林黛玉这次进贾府与上次大有不同,上次是来走亲戚,这次是来投奔的,因为她老爸林如海死了,探亲直接变成了奔丧。而且她不是从扬州来,是从苏州祖籍而来;这里面有什么玄机呢?且待下回分解。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