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牒·家谱的基础知识·家谱的概念及起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谱牒·家谱的基础知识·家谱的概念及起源

家谱,又称谱牒、宗谱、族谱、家乘、房谱、支谱、家牒、家传、谱系、氏谱等,是记载着同宗同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典籍。

关于家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上古时期的家谱,仅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家谱的作用仅为血统的证明,内容也比较单一,仅为世系的说明。

周代史官撰有《世本·帝系篇》,说明已有修谱制度。《世本》汇集了中国自黄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世族谱系,是一部对前代和当代各血缘集团系谱进行综合、总结的全国性的总谱。

汉代以前,中国家谱体例相当简单,一般都只是按照世系的先后,简略地叙述家族的人名,交待人物之间的世次关系。

汉代中国家谱才进入发展时期,家谱的体例开始有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记事范围扩大了,不仅记人名,而且记姓的起源,不仅记字号,而且有官位者还记其官位;在表现形式上,以姓为单位,先叙姓的起源,再叙世系和官位,分代分格按顺序记载。

魏晋以后,家谱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强,家谱的内容比以往有所增加。

唐代家谱的体例以图表式为主,辅以文字叙述。图表用来表示世次关系,一般是分代分格填写;文字则用来叙述得姓源流、迁徙情况等。

宋代是我国家谱体例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家谱体例经过宋人的改造和确定成为后世的定型,一直指导着后人的修谱。欧阳修和苏洵创立的体例即“欧苏体例”是这一时期最优秀的代表,被后世奉为私谱体例的楷模。欧、苏体例,重在图表之创新,每图只记五世,五世以后,格尽另起。在形式上,欧体是横行的,每图五栏;苏体是上下直行的,每图也只列五世。自上而下五代世系条理清晰,依次为高祖之父、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右而左为同辈兄弟由大到小排列。五世排满一图后,则另起一图,但第五世必须同见于第一图的末一栏与第二图的第一栏,两图共列九世。第三图则由第九世到第十三世,余此类推。欧、苏体例成为后世修谱的楷模,但相较而言,人们运用欧体者较多。

元代已出现了由亲及疏、由远及近、一体共载的现象,突破了五世为图的限制,出现了以大宗谱法做的大谱图。

明代家谱不仅书五世之近亲,而且书五世以外之远亲,由亲及疏,由近及远,使为百世之纲纪。明代家谱记事范围之扩大,记述内容之丰富,也是对欧、苏体例的进一步改造和发展。

清代是中国家谱体例发展最为完备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家谱的记事范围几乎涉及家族、宗族事务的各个方面。中国现存历代家谱中,清代纂修的家谱最多,这些家谱的内容,包括谱序、恩荣录、世系图、世系谱、凡例、家法族规、字辈、谱论、科举、祠堂、祠产、墓图、墓志、五服图、家礼、仕宦、传记、行状、志录、寿文、贺文、祭文、名绩录、契约、艺文、遗像、赞词、年表、余庆录、领谱等。

民国年间,家谱修撰风气仍然盛行不衰,甚至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修谱活动依然存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