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帝·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①《步出夏门行》,汉 《相和歌 ·瑟调曲》 名。曹操这首诗共有“艳”《前奏曲》一章,正曲四章,“观沧海”是第一章。这首诗是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乌桓时所作。乌桓是汉末辽东半岛上的少数民族。曹操当时打破了袁绍的割据势力,其残部逃到乌桓,想借乌桓之力东山再起,这次北征就是为了消灭袁绍残部。夏门:洛阳城西北角上的一个门。

②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县北十五里,主峰拔海六九五公尺,离海约十五里,天晴时可登临观海。又,相传沉于海者名大碣石山,在今河北乐亭县西南。诸家多以为此诗之碣石。姑两存其说。

③澹澹 (dan): 水波荡漾貌。

④竦: 同 “耸”,高起。峙: 挺立。

⑤汉: 银河。

⑥“幸甚”二句:这是合乐演奏时附加的,每章结尾都有,与正文内容无关。幸: 庆幸。甚: 很。至: 极。以: 用以。

[赏析]

这一章写登碣石山望沧海的奇观和狂想。一片汪洋,满眼是水,以惊叹语出之,便简捷有力地表现了登山望海第一个最强烈的印象。实写山岛草木,却从虚处烘托出大海的浩淼,这犹如齐白石画几个跳虾,空白处就立即幻现出一泓清泉一样。“秋风”“洪波”,不惟写景,亦是抒情,与汉武帝 《秋风辞》 同读,可见其悲怆之深。日月星辰似乎都出没于大海之中,这是错觉,是非非之想,但同时又是大海给人的实感,因此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与那些外强中干、虚张声势的夸大描写不同。寥寥数语,平直写来,却 “浩漾动宕,涵于淡朴之中”(陈祚明语),这是何等手段!钟惺评此诗说:“直写胸中眼中一段笼盖吞吐气象。”沈德潜也说:“有吞吐宇宙气象。”无广阔胸襟不能赏此壮观之景,非壮观之景不足显其广阔胸襟。孟德与大海,真可说是相得益彰。王夫之最有艺术敏感,他不止觉出深藏于“秋风”“洪波”之中的悲哀,而且说全篇“不言所悲,而充塞八极无非愁者。孟德于乐府,殆欲据第一位,惟此不易步耳。不知者但谓之霸心” (《船山古诗评选》)。读此诗,海和诗人胸襟的伟大易识,伟大中的悲愁不易识。若细加体味,容或得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如今登山望海,倍感时空的无垠而人生的有限,悲从中来,纵不言传,仍可意会。唐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与之相较,表现虽有隐显、曲直的差异,而二者的思想感情却很有共同之处。王世贞说: “ (此篇) 其辞亦有本。相如 《上林》云: ‘视之无端,察之天涯; 日出东沼,胜西陂。’ 马融《广成》云: ‘天地虹洞,因无端涯。大明出东,月生西陂。’ 杨雄《校猎》云: ‘出入日月,天与地沓。’ 然觉扬语奇,武帝语壮。又 ‘月生西陂’,语有何致,而马融复袭之。”( 《艺苑卮言》) 如果这仅仅是为了证明孟德的诗 “其辞亦有本”,(固然我国古人作诗确有好用典故和讲究辞章出处的习惯,)那意义是不大的。因为正如歌德所说,“我的作品中的东西都是我自己的,至于我的根据是书本还是生活,那都是一样,关键在于我是否运用得恰当”(朱光潜译 《歌德谈话录》)。换言之,我们看一篇作品主要当着眼于作者是否有独特的真切感受,同时又是恰当地将之表现出来,而不应把作品 “拆成碎片,认为你从某处得来某一碎片,从另一处得来另一碎片” (同前)。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一层意思。第二,如果将这些从汉赋中搜集到的资料拿来跟这诗作比较,探索出有关宏观景物的观察和描写实渊源于前者,而在后者中显示了富于创造性的实绩,并从而具体品评其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的高低优劣,这无疑已超出词句出处的搜求,多少涉及文学发展趋势的探讨了。中国山水诗派的形成和壮大,始终同老庄思想和隐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表现大自然阳刚之美又富于向上精神的佳作,不但李白、杜甫有,甚至连以隐逸和田园山水诗著称的王维、孟浩然也有。须知开这一类高唱之先声的,正是孟德的这首 《观沧海》! 由此可见,它不但本身写得好,而且在歌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还起过一定的承先启后的作用呢。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