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宣宗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三关》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豹踞雕盘天设险,峰峦层叠据雄关。

兴京门户兴王业,亲统貔貅数往还。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诗写清兵入主中原前太祖努尔哈赤与明朝军队的一场关键性战役·萨尔浒大战。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4月,明军十万余人号称四十七万大军,由东、南、西、北四路云集,企图一举围歼后金六万旗兵。努尔哈赤明察善断,“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辽事述·辽左兵端》),于是亲自统率八旗大军先行阻击明军西线主力。

开头一句首先描述“三关”雄姿: “豹踞雕盘天设险。” “豹”、“雕”,乃三关中关名。清徐世昌《晚晴簃诗汇》注“三关”云:“第一关名雅尔哈,即汉语‘豹’也;第二关名代岷,即汉浯 ‘雕’也; 第三关名札喀,即汉语 ‘边’也。”“天设险”,等于说天然的屏障,也就是所谓的“天时地利”吧。不过,“豹”与“雕”既是作者信手拈来的关隘名号,同时也象征了后金旗兵的勇猛和善战。而“踞”与“盘”两个动词则更形象地描画出后金守军凛然不可侵犯的威势。

第二句展示“三关”的险要:“峰峦层叠据雄关。”三关地当崇山峻岭之中,易守难攻,大有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面对这层峦叠峰,作者眼前不由浮现起二百年前发生在此地的那场殊死战斗。当时,明西路军两万驻守萨尔浒,一万东出攻打界凡城。努尔哈赤派代善、皇太极带领两旗过三关中之札喀关集兵截击来犯之敌,自率六旗猛打萨尔浒驻军,结果萨尔浒守兵一举被歼。而来犯界凡之敌则被三关一带后金守军截断退路,陷入重重包围之中,明军主帅杜松亦在此毙命,全军覆没。”死者漫山遍野,血流成渠,军器与尸冲入浑河者,如解冰旋转而下”(《满洲实录》卷5)。三关,豹踞雕盘,大战中创立奇功! “据雄关”亦即 “雄关踞”,作者以拟人手法,形象地展现了三关险隘的雄风。

萨尔浒一战成了后金进主天下的一个有利契机,对这 一富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壮举,诗的第三句热情称颂: “兴京门户兴王业。”“兴京”,在今辽宁新宾县西,明置建州卫,爱新觉罗先世于此曾受明朝册封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努尔哈赤遂自赫图阿拉迁都于此,天聪八年(1634)改称兴京。其地在三关以东,而三关险要的攻守形势恰好成就为兴京之西的天然门户。因而萨尔浒之战中,三关亦卓建殊勋,使后金顿开大清帝王鸿业。如今,诗人置身三关古迹,心潮激荡,对先祖奠基创业的无限崇敬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兴京门户兴王业”一句,不仅表现了诗人的敬重之情,也显露出了作者遣词造句手法的高妙。一般来讲,格律诗尤其是短小的绝句往往忌讳词重字复而讲求言简意丰。然而 《三关》一诗不避重复,一句中连用两个 “兴”字,不但没有冲淡了诗意,反使诗中单个的物象呈现出了多重的意蕴。“兴京”中之 “兴”,不过是普通名词中的一个附加成分,本身并无多少实在意义,但作者却出人意表地用转类修辞,出之以 “兴王业”之 “兴”,使其转化而为动词,由一个简单的指称“符号”变成了一个惊天动地的 “壮举”,表现了 “王业”之 “兴”,乃水到渠成、势在必然的历史潮流。这一 “兴”字给庄严浑重的怀古诗顿时注入了机巧灵奇。诗写活了,“兴王业”的那一历史英雄形象也跟着栩栩如生了。于是下文转而对人物的重点描写也就显得必要而又自然。

第四句“亲统貌貅数往还”,所刻划的正是清太祖努尔哈赤麾军作战的雄风英姿。当初,太祖努尔哈赤过三关时也曾横赋诗:“过关躬战萨尔浒,一举歼明廿万兵。”胜利的凯歌中唱出了创业者的自豪与威武。“貔貅(pi xiu)”,原指传说中的一种猛兽,这里,作者借用来比喻后金的旗兵,极力形容努尔哈赤将士的勇猛。这一神来之笔,既巧妙地呼应了篇首“豹踞”、 “雕盘”的三关雄姿。 也有力地刻划出努尔哈赤毕生征战,一举奠定帝王功业的浮雕似的形象。

《三关》一诗,只是一首七言绝句,但作者既安排得结构紧凑,又包容了丰富而深刻的历史内容。作者对景抒怀,写人记事,诗情豪迈,大气磅礴。 因而, 这是一篇能够鲜明地代表着一代帝王个性与风格的怀古佳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