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城上(上读上声,登也)与白云齐1,万古荒凉楚水西2。官舍已空秋草绿(古县),女墙犹在夜乌啼(抱城字,不脱古字)。平江渺渺来人远3,落日亭亭向客低。沙鸟不知陵谷变(收古字),朝飞暮去弋阳溪4(切余干)。
诗格浑逸而句解烦碎,为教初学看题,不得一字放过也。诗要字字读,遗山岂欺予哉!
【校记】
1.上与白,《全唐诗》一作“迢递楚”。
2.荒凉,《全唐诗》一作“萧条”。
3.远,《全唐诗》一作“夕”。
4.飞,《全唐诗》一作“还”。去,《全唐诗》一作“往”。
【笺释】
[余干] 唐时属江南道饶州。《太平寰宇记》卷一○七“饶州余干县”:“白云亭,在县西南八十步,旁对干越亭而峙焉。跨古城之危,瞰长江之深,随州刺史刘长卿题诗曰:‘孤城上与白云齐’,因以白云为号。”据此,余干白云亭,乃因长卿此诗句而得名,非先有此亭名而有此诗也。此诗当与《余干旅舍》作于同时,即上元元年(760)至宝应元年(762)间。
[楚水] 泛指古楚地的江河湖泽。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横弧于楚水之蛟,飞镞于吴亭之虎。”刘长卿《明月湾寻贺九不遇》:“楚水日夜绿,傍江春草滋。”
[女墙] 《释名·释宫室》:“城上垣曰睥睨,亦曰女墙,言其卑小,比于城,若女子之于丈夫也。”
[亭亭] 高耸貌。《文选·张衡〈西京赋〉》:“干云雾而上达,状亭亭以苕苕。”薛综注:“亭亭、苕苕,高貌也。”傅玄《短歌行》:“长安高城,层楼亭亭。”
[陵谷]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晋书》卷三四《杜预传》:“预好为后世名,常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刻石为二碑,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
[弋阳溪] 余干县城西面的一条溪水。
【辑评】
《唐诗鼓吹评注》卷七:此登城而感兴废也。首言此城高与云齐,长枕于楚水之西,而萧条已非一日矣。夫所谓萧条者,官舍空而秋草绿,女墙在而夜乌啼,所见于楚水之西如是也。余且为之望平沙之渺渺,睹落日之亭亭,事有兴废,谁不怜之?乃沙鸟无情,不知陵谷之有迁变,朝来暮去于弋溪之上,非不悠悠自适也,亦知万古之为萧条哉?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卷二:(前解)一,写古城之高;三、四承二,写古城之萧条。然看其一中有“上与”二字,即知早已写到登古城者,二中有“万里”与“楚水西”五字,即知早已写到登古城之人,其胸中有两行热泪,一时且欲迸出来也。(后解)上解只写古城城上,此解又写城上回望也。“平沙渺渺”,写城上人欲去何处。“落日亭亭”,写城上人欲待何日。然则只好心绝气绝于此弋阳溪上耳,而其如陵谷之又更变何?我能为无知之飞鸟也哉?
《昭昧詹言》卷一八:首二句破题:首句破“城”字而以“上与白云齐”五字为象,则不枯矣;次句上四字“古”字,下三字“余干”。三、四赋古城,而以“秋草”、“夜乌”为象,则不枯矣。以情有余味不尽,所谓兴在象处也。言外句句有登城人在,句句有作诗人在,所以称为作者,是谓魂魄停匀。
《诗境浅说》丙编:盛唐之诗人怀古,多沈雄之作,至随州而秀雅生姿,殆风会所趋耶?此诗首句总写古城之景,次句总写萧条之态,三、四承次句,实写其萧条。昔之官舍,衣锦排衙,今则秋原草没;昔之女墙,严城拥雉,今则夜月乌啼。五、六亦承次句,虚写其萧条,极目平沙,更无人迹,惟有向人斜日,伴凭高游客,少驻余光。末句谓一片荒城,消沈多少人物,而飞鸟无情,依旧嬉翔朝暮,鸟而有知,其亦如令威之化鹤归耶?登临览胜者,每当夕阳在野,易发思古之幽情,如近人《金陵》诗云:“芳草久荒邀笛步,夕阳还上胜棋楼。”《南阳》诗云:“疆里久荒申伯国,夕阳谁问汉家营。”《秦州》诗云:“鹿场零雨迷周道,雁影斜阳没汉宫。”皆有对此苍茫之叹。因录长卿“落日”句,偶忆及之,后之览者,其有同感乎?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