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原文|笺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向山看霁色,步步豁幽性。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石门有余好,霞残月欲映。上诣远公庐,孤峰悬一径云里隔窗火,松下闻山磬1。客到两忘言,猿心与禅定。

一往明秀中复饶警句。

【校记】

1.下闻,《全唐诗》一作“间下”。

【笺释】

[杪秋] 晚秋。杪,树木末端,树梢;尽头,多指年月或季节的末尾。《楚辞·九辨》:“靓杪秋之遥夜兮,心缭悷而有哀。”南山,即终南山。准上人,名不详。

[兰若] 梵语“阿兰若”的省称,指寺院,意为寂净无苦恼烦乱之处。杜甫《谒真谛寺禅师》:“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此当作于乾元二年(759)至宝应元年(762)间任蓝田尉时。

[远公] 即慧远。《高僧传》卷六《晋庐山释慧远》:“释慧远,本姓贾氏,雁门楼烦人也,弱而好书。”“时沙门释道安立寺于太行恒山,宏赞象法,声甚著闻,远遂往归之。”“南适荆州,往上明寺,后欲往罗浮山,及届浔阳,见庐峰清静,足以息心,始住龙泉精舍。”“时有沙门慧永,居在西林,与远同门旧好,遂要远用止。永谓刺史桓伊曰:‘远公方当宏道,今徒属已广而来者方多,贫道所栖褊狭,不足相处,如何?’桓乃为远复于山东更立房殿,即东林是也。”慧远为晋代高僧,后因用作吟咏僧人的典故。此处喻指准上人。

[山磬] 谓回荡于山谷间之寺院磬声(音乐声)。

[猿心] 佛教语,亦作“心猿”,喻攀缘外境、躁动散乱之心有如猿猴。《大日经·住心品》说六十种心相,“猿猴心”为其中之一。《维摩经·香积佛经》:“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谓伏。”

[禅定] 佛教禅宗修行方法之一。一心审考为禅,息虑凝心为定。佛教修行者以为静坐敛心,专注一境,久之达到身心安稳、观照明净的境地,即为禅定。又,禅为色界天之法,定为无色界天之法。依其入定程度的浅深,并有四禅(色界定)、四定(无色界定)的区分。敦煌新本《坛经》:“何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缘境触,触即乱,离相不乱即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长阿含经·第二分十上经》:“思维观察,分别法义,心得欢喜。得欢喜已,便得法爱。得法爱已,身心安稳。身心安稳已,则得禅定。得禅定已,得如宝智。是谓初解脱入。”

【辑评】

王尧衢《古唐诗合解笺注》卷二:“向山看霁色,步步豁幽性。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山光新霁固佳,而秋霁尤佳。向山而看,步步入胜,可以开豁人之幽性,日光返照,明灭于乱流之中,仰视寒空,千峰明净,此正豁幽性处也。“石门有余好,霞残月欲映。上诣远公庐,孤峰悬一径。”此到准人上兰若矣。石门之下,残霞引月,此从晚霁更进一层,故云余好,僧庐在孤峰之间,一径陡绝如悬。诣,往也。远公,晋时高僧。“云里隔窗火,松下闻山磬。客到两忘言,猿心与禅定。”将至兰若,时已黄昏,先见云里隔窗之火,徐于山下闻山磬之声,既到,与上人两下无言,盖猿心之与禅定,动静殊途,未易见之词说也。

《问花楼诗话》卷一:昔人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然亦有画手所不能到者。先广文尝言:“刘文房《龙门八咏》:‘入夜翠微里,千峰明一灯。’《浮石濑》诗:‘众岭猿啸重,空江人语响。’《石梁湖》诗:‘湖色澹不流,沙鸥远还灭。’钱仲文《秋杪南山》诗:‘反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李祭酒《另业》诗:‘片水明断崖,余霞入古寺。’柳子厚《溪居》诗:‘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田家》诗:‘鸡鸣村巷白,夜色归暮田。’此岂画手所能到耶?”先广文尝命为唐人摘句一册,以供卧游。槖笔余生,因循未果,书以志憾。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