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瑶瑟怨》爱情诗词原文与赏析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这首诗从标题到内容,都比较含蓄奇奥。作品的主题是什么? 作者在作品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从作品的字面上不容易一眼识破。但只要仔细分析诗的内容和意境,这篇作品的主旨和作者通过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浓郁的伤感情绪,还是不难剖析的。
先说标题。瑶瑟,是用美玉装饰的瑟。据说瑟的声音“适、怨、清、和”,多用于演奏悲怨凄楚之声。因此,在古代诗词中,瑶瑟几乎和哀怨、清寂、伤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唐诗人贾至的《长门怨》就留下了“深情托瑶瑟,弦断不成章”的句子,大诗人李白也留下了“松风清瑶瑟,溪月湛芳樽”(《闻丹丘子于城北……以寄之》)的千古名句。这首诗的标题,把一种善奏哀怨清寂之声的乐器和一个“怨”字组联起来,为这首诗的哀怨色彩,定下了浓重的基调。结合这首诗的内容可以看出,本诗的内容是反映一位贵妇人怀念远人的诗篇。
诗的首句“冰簟银床梦不成”中的“簟”,就是俗称的凉席。在“簟”前加一个“冰”字,一下子就把主人公清冷独卧,周身没有一点热气的孤寂境况活画出来。银床,是饰银的床。字面上说床的珍贵,实质是要点明床的主人的高贵身分。“梦不成”,是这句诗的核心,也是全诗的主旨。“梦”字,可以理解为“眠”字。因为眠不成,寻梦自然不成。诗的第一句是直接破题,点明女主人公在贵重的饰银床上,由于独卧清冷而长夜难眠,愁绪万千,连在梦中和心上人相会的希望都不能实现,从中可以看出思妇的幽怨之深、思念之烈、心绪之躁。从而也就不难推断出思妇和情人离别之久,感情之深,相会之难。
“碧天如水夜云轻”,写思妇在愁思绵绵中所见。在凉意飒飒的秋夜里,忍受着寂寞、清冷、孤独折磨的女主人公无法成眠,愁思万千,她所见到的一切也都罩上了惨淡的哀怨色彩。“碧天如水”,准确描绘出秋夜晴空的特点:冷清、朦胧、渺茫。这种景色,正和思妇的心绪和谐统一。更何况在这样的夜空中又飘过几片轻云呢。云本无所谓轻重,但在万籁俱寂的秋夜里,晴空飘过几朵云彩,在意境上会更增加清冷、空阔的气氛。
“雁声远过潇湘去”,是写思妇的所闻。在月夜里,尽管碧天如水一样清静,但要看到飞过的大雁是不容易的。听见雁叫声才会知道有雁飞过。在寂静的深夜,雁叫声打破万籁俱寂的夜空,却更增加了秋夜清冷孤寂的色彩。“雁声远过”写出了雁声在夜空中消失的全过程,也侧面暗示了思妇凝神屏息倾听雁声远去而若有所思的情状。更何况雁足传书是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思妇听见雁声远去,能不希望大雁帮助他们互诉衷情吗?
“十二楼中月自明”,作者宕开思妇所感所见所闻,只写明月中的十二楼,也是“别有用心”。据《史记·孝武本纪》集解引应劭曰“昆仑玄圃五城十二楼,此仙人之所常居也。”由此看出,“十二楼”和首句的“银床”相呼应,再次点明女主人公的身分。独居十二楼中的思妇,面对本无情感的明月,不是更容易勾起伤别的思绪、团聚的期望和独居的幽怨吗? 思妇的愁绪,正和月光一样,赶不走,排不尽。看似离题的楼中月,却给读者留下了绵绵余韵。
这首闺怨诗写得颇精巧。从标题到内容都是写闺怨的,但篇中无一“怨”字,而全诗却充满了怨意,其中的奥妙就在于精确的景物描写。全诗除“梦不成”三字写人外,再无一字写人,而人的离愁别绪跃然纸上,思妇的寂寥哀伤心情剖露无余,使读者不能不佩服作者的高超写景功底。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