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徐明庭先生同时期关注并研究竹枝词的还有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新洲籍的余文祥先生。
余文祥,1939年生,新洲区人。副研究馆员、新洲区政协原副主席。现为武汉市政府文史研究馆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武汉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武汉诗词》副主编、新洲诗词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新洲诗词》主编。自1985年新洲诗词成立以来,一直活跃在新洲乃至武汉诗坛上。1986年9月,新洲老年大学学成立,被聘为诗词班教师。1987年5月晋京参加中华诗词学会成立大会,同年8月,参与湖北、武汉诗词学会的组建工作,在成立大会上被选为武汉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后来增选为副会长。
在学会活动中,余文祥不断壮大诗词队伍,积极培养青年诗人,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心甘情愿地替人做嫁衣,主持编辑了《道观河诗词选》《新林颂》等专题诗集、诗友个人诗集20余本。他自身也不断坚持诗词创作、诗词理论研究和诗词教学工作,出版了《武汉名胜竹枝词》《雯翔吟集》《武汉戏曲楹联辑注》《问津诗赋》《京剧竹枝词》等专辑,及诗词理论文集《文艺丛谭》和《文苑漫笔》。
余文祥对竹枝词创作、研究和教学情有独钟,并把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撰写了《竹枝词论》和《竹枝词与戏曲》,发表在《晴川诗刊》上。在《竹枝词论》一文中,对竹枝词的形成、发展和高潮均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在竹枝词的创作方面,除零星的作品外,还集中创作了《武汉名胜竹枝词》378首,于2006年出版。另外还创作了《三百六十行竹枝词》72147首,收录在《雯翔吟集》中。其所作竹枝词数量甚多,佳作频仍,如《武汉名胜竹枝词》之《东湖》:“碧波万顷耀明珠,荡漾渔舟天上凫。千载江城如画卷,风光一半在东湖。”《仓埠紫薇园竹枝词六首》之《荷花池》:“月季紫薇菡萏偕,争王斗艳序难排。秋风八月从天降,个个高悬免战牌。”尾句尤为俏皮。
1992年,余老在《晴川诗刊》发表了《竹枝词论》,对竹枝词的由来、发展、高潮及形式的变化,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并就刘禹锡在民歌基础上创造竹枝词新诗体与他文学主张的关系进行了多方位的分析。1997年在《协力》发表了《竹枝词与戏曲》,着重论述了竹枝词与戏曲互助互长的关系。竹枝词的创作见证了京剧形成的全过程,并为京剧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京剧丰富了竹枝词创作的题材,为竹枝词的繁荣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载体和平台。除京剧外,竹枝词与昆曲、汉剧、徽调、秦腔、楚剧以及全国各地的地方剧种都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这两篇论著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创作上,余老在《新洲诗词》《晴川诗刊》《湖北诗词》《武汉诗词》《长江日报》和《武昌首义诗词楹联大观》以及各种诗词征文活动中,先后发表竹枝词百余篇。2006年10月,作家出版社为其出版了《武汉名胜竹枝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汉地区第一本竹枝词个体创作的专著。2009年12月,中华诗词出版社出版了余文祥先生的诗词专著《雯翔吟集》,集中又收录了余老创作的《老三百六十行竹枝词》72首,内容涉及了渔樵耕读、文房四宝、交通运输行、金属工匠行、竹木石器行、器物修补行、女红针织行、城市杂务行和三姑六婆等,广泛地表达了余先生对社会底层劳动百姓的工作和生活的关切和同情。2015年3月,武汉出版社出版了《京剧竹枝词》,是余文祥先生在竹枝词编注方面的力作,填补了国内戏剧竹枝词研究和编注的空白。
余文祥先生除了自己研究、创作和编注竹枝词外,还主动组织和开设竹枝词讲习班和创作小组,为竹枝词在新洲区的宣传和普及发挥了领头羊的作用,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余老在新洲老年大学兼任诗词学员班的教学任务30余年,2015年根据学员的要求,在春秋二季安排竹枝词的教学内容,从竹枝词的由来讲到竹枝词的发展演变,从北京、上海竹枝词讲到成都、汉口竹枝词,从竹枝词的欣赏讲到竹枝词的创作,并结合自己研究和创作竹枝词的具体事例和体会,增强学员们研究和创作竹枝词的兴趣和技巧,达到了师生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目的,在新洲区取得了极高的声誉,稳固和发展了一大批竹枝词研究创作者和爱好者。
总之,在竹枝词的研究、创作、编注和宣传教学等诸多方面,余文祥先生堪称新洲地区、武汉市乃至于湖北省和全国的先行者和佼佼者之一,值得我们每位竹友认真学习和效仿。那么,我们就从余文祥先生竹枝词创作最重要的专著《武汉名胜竹枝词》说起,并一起去领略余先生笔下江城三镇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吧!
武汉,亦称“江城”。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诗中写道:“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从此,“江城”成了武汉最有诗意的雅称。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良的革命传统,给这座美丽的城市留下了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从过去的传统的“三菜一汤”,即黄鹤楼、归元寺、古琴台和东湖,到现代的“十个第一”即全国第一大城中湖东湖、亚洲第一大江滩汉口江滩、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汉味小吃第一巷户部巷、华中第一大乡村旅游度假区木兰八景、中国近代第一英雄舰中山舰、神州第一赛马场东方马城、世界第一乐章曾侯乙编钟、华夏第一街汉正街,全市有名的名胜古迹有340余处。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多有诗词歌赋加以吟咏。自清代以来,还有不少的诗人名家用竹枝词这一独特的诗歌形式,描写了这座城市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以清代叶调元的292首《汉口竹枝词》和民国时期罗汉的173首《汉口竹枝词》最为出色,起到了“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作用。但是遗憾的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极少有人以竹枝词的方式从整体上来描写日新月异的新武汉及其新变化,就算有一些散在零星的竹枝词作品,也淹没在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里。作为武汉市文史馆馆员、武汉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的余文祥先生,毅然从2003年起,遍访武汉汉口、汉阳和武昌三镇,及周边新洲、黄陂、江夏和蔡甸四个郊区,花了三年的时间,写下了378首竹枝词,于2006年10月由作家出版社结集出版,题为《武汉名胜竹枝词》,既填补了这个空白,也了却了这份遗憾。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大都市,需要吟唱的题材很多很多,作者将武汉名胜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旨在进一步开发武汉丰富的旅游资源,展示武汉多姿多彩的旅游文化,打造建成旅游精品,刷新武汉都市名片。《武汉名胜竹枝词》378首竹枝词按照景区地域和题材类别分为13个部分:黄鹤楼风景区、东湖风景区、磨山风景区、楚城风景区、龟山风景区、辛亥革命遗址、武汉革命胜迹、市区零星景区、宗教圣地、江夏区景点、蔡甸区景点、黄陂区景点和新洲区景点。
其实,磨山风景区和楚城风景区都在东湖风景区之内,之所以单列,作者有其特别的思考。磨山风景区写了12首竹枝词,主要以植物园、盆景园、杜鹃园、樱花园、梅园等自然景观为主,其中以梅园最为著名。湖北是梅花的故乡,梅花又是武汉的市花。东湖梅园开创于50年代,占地500余亩,定植梅花5000余株,与南京梅花山、上海淀山湖梅园和无锡梅园并称“江南四大梅园”,1992年中国花卉协会将磨山定为“中国梅花研究中心”,其中有全国第一个梅文化馆——“一枝梅”,每年二三月份都要举办传统的梅花节,节庆期间,还要举办名人咏梅字画展、梅花笔会、梅歌舞和梅花饮食节等各种文化活动。真可谓:
玉骨冰肌绰约姿,叹为观止竞新奇。
一年一度梅花节,一树梅花一树诗。
大家都知道武汉大学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大道”,樱花虽美丽,却让人们想起日本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1938年日本占领武汉后,武汉大学成为日本战时医院,为了安慰受伤士兵的思乡之情,他们从日本国本土运来了樱花树苗。近80年过去了,抗日战争早已经结束了,而磨山樱园的樱花却见证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和中日民间交流的友谊。
樱园七八樱花亭,中日邦交作典型。
百亩园林千树植,枝繁叶茂万年青。
1979年邓颖超同志访问日本时,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为了表示对周恩来总理的怀念而赠送了78棵樱花,回国后,邓颖超同志特意安排栽植在周恩来同志生前生活和工作过的东湖,并在樱园内建了一座“七十八樱花亭”,其寓意,一是周恩来同志享年78岁,二是1978年中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后来在其周围,又开辟了为国际交往中举行植树活动的专门场所,建立了一组具有民族风格的“翠帷轩”和“蕴谊亭”。现已有美国俄亥俄州、英国曼彻斯特市、德国杜伊斯堡市、日本大分市等政府代表团植下的象征和平友谊万古长青的友谊树。
楚城风景区以磨山主峰为中心,建有仿古的楚城、楚市、凤标、楚天台和楚国历史人物的雕塑,楚天台最为壮观:
登云而上兴悠悠,格局不输黄鹤楼。
极目难分天与水,浑然一色浪花收。
楚国的建筑以高台为主要特征,楚灵王曾以章华台夸耀于诸侯,使得鲁国等竞相效仿。楚天台正是按照章华台的形制建造的。山门处建有青铜铸造的双凤呈屏的凤标,凤是楚国先民的图腾,双凤脚踏猛虎,表现了楚人的强悍威武,飘逸的羽毛,展示了凤的雍容华贵和楚人的精明能干。345级台阶设立三个休息台,寓示“三休乃至”。楚天台高36米,基座利用山形而建,给人登云而上的升腾感。极目远处,东湖烟波浩渺,天水一色。
描写楚城风景区的35首竹枝词中,多以楚国八百年的历史人物和主要事件为主,描写了祝融观星、鬻熊辅周、次非斩蛟、熊绎守燎、卞和抱璞、徐行讲学、甘德观星、叔敖治水、灵王崇巫、屈荡取甲、庄王出征、成王主盟、共王拔箭、吴王伏尸、怀王不屈等历史人物的故事和惟楚有材、琴台知音、南冠楚囚等历史事件,其中庄王出征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和成语:
庄王洞察识精英,饮马黄河亲出征。
问鼎中原存历史,千秋霸业总浮名。
公元前614年,楚穆王病逝,其子熊侣立位,他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起初,他低调处事,默默无闻,而后“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整顿吏治,重贤臣,远小人,逐渐使楚国由蛮夷小国发展成为泱泱大国。公元前606年,亲领大军,饮马黄河,观兵周疆。鼎,相传为大禹所造,是天子皇权的象征,被后人称之为“神器”。楚庄王出征时,引起了周定王的恐慌不安,派大夫王孙满为特使,带着礼物犒劳楚军,楚庄王向他问起了周鼎的轻重大小,显然是“取周室而代之”之意。这就是“问鼎中原”成语的来历了。
东湖位于武汉市的武昌区,是全国最大的城中湖。最大宽度8公里,水域面积33平方公里,东湖风景区总面积近百平方公里,水域面积是杭州西湖的六倍,虽名气比不上西湖,但自然风光却不输西湖。朱德委员长曾留下诗句:“东湖暂让西湖好,将来更比西湖强”,其历史名胜也可圈可点,最著名当属行吟阁、放鹰台、九女墩、梅岭和寓言园。
行吟泽畔行吟阁,碧瓦飞檐不染埃。
四面环湖尘世远,分明一座小蓬莱。
浪迹潇湘志似梅,凄风苦雨未心灰。
离骚一曲挟雷电,不信春姑唤不回。
行吟阁位于东湖西北岸中部的一个小岛上,四面环水,由荷风、落羽两桥与陆地连接,阁前有屈原塑像。阁名出自《屈原·渔父》:“屈原放逐,游于江潭,行吟泽畔。”1979年4月,叶剑英元帅在视察游览东湖后,欣然命笔题诗:“泽畔行吟放屈原,为伊太息有婵娟。行廉志洁泥无滓,一读离骚一肃然。”
葱葱绿树蔚蓝天,芳草萋萋袅碧烟。
太白放鹰佳话在,筑台塑像纪诗仙。
放鹰台位于东湖西岸意小山丘之上,正处省委洪山礼堂和水果湖游泳池之间。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此放过雄鹰。1956年发现,1965年挖掘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天国女英雄,赤胆忠心气贯虹。
纪念碑前怀烈士,金戈铁马万人崇。
这是一首写九女墩的竹枝词。九女墩是太平天国九位女兵的墓葬地,位于东湖风景区西北的一个小山丘。相传太平天国军占领武昌时,有不少妇女参加了太平军,后清军攻陷城池大肆屠杀,其中有九位女兵不为敌威所屈,在此英勇抗战,壮烈牺牲。当地人民为了仰慕他们的英烈,将其遗骨合葬如此,取名九女墩。1952年武汉市政府将九女墩培土重建,重新建基立碑,并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湖梅岭修宾馆,接待中央领导人。
曾是白云黄鹤处,缅怀领袖见真情。
这首写东湖梅岭的竹枝词极度口语化,明白如话。梅岭是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国元首的场所,1960年兴建,由梅岭一号、二号、三号建筑群组成,位于听涛景区南端,原名华林景区。毛泽东主席除了北京中南海之外,在梅岭一号居住次数最多,居住时间也最长。毛主席为何喜欢武汉,喜欢东湖,民间有许多的传说和猜测。毛主席属小龙,名“泽东”,宜于东方有水之地。湖北为千湖之省,紧邻其故乡湖南,共处“惟楚有材”之地;武汉为百湖之市,位居国土中央,九省通衢,交通便利,更是辛亥革命的首府;153东湖为中国最大的市中之湖,水源丰富,四季不枯,又名“东湖”,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岂不妙哉!
东湖风景区还有先月亭、可竹轩、沧浪亭、听涛轩、蘋湖画廊、碧潭观鱼、长天楼、湖光阁、水云乡、雁归桥、清河桥、钓鱼台、鸟语林和狂欢岛等欣赏湖光山色的自然景观。如果是带领小孩子去游玩,切不过错过寓言园:
寓言雕塑构图新,栩栩如生形象真。
故事偏多新意趣,巧将余韵启来人。
寓言园是全国第一座以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为题材的寓言雕塑园,已建有“狐假虎威”“盲人摸象”“叶公好龙”“愚公移山”“伯乐相马”等二三十座寓言雕塑群。对着塑像讲故事,既直观又形象,孩子们喜闻乐见,在游戏和故事里达到劝诫和教育的目的。要说江城名胜,排名第一的,当属天下无人不知的黄鹤楼。黄鹤楼位于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隔江相望的晴川阁和近在咫尺的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又与湖南洞庭湖之岳阳楼、江西南昌之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余文祥先生为此写下了25首竹枝词,盛赞这座千古名楼。
仙子翩翩乘鹤去,长江滚滚驾云来。
千秋佳话琼楼在,游客高谈吐凤才。
黄鹤楼之所以如此有名,首先是有神仙驾鹤而去的美丽传说。古黄鹤楼建在黄鹄矶上,始建于公元223年三国吴黄武二年,是孙权所建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三国归晋后,该楼失去军事价值,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魏晋时盛行神仙之说,有关黄鹤楼的仙话也在专谈“怪力乱神”志怪小说发展的背景下形成,跨鹤之仙人究竟是谁,有多个版本,一说是东汉费长房或荀叔伟,南朝梁代任昉《述异记》154有载;一说是三国费袆,此人有骑竹缩地之术;到了北宋,又说是吕洞宾,《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言:“吕祖以五月二十日登黄鹤楼,午刻升天而去。故留成仙圣迹。”最早出现在南朝祖冲之的笔下,他的《述异志》中的“驾鹤之宾”,后被鲁迅录在《古小说钩沉》里,《江夏县志》所引的《报应录》也有同样的说法,且最有故事性:从前有位姓辛的人,卖酒为业。有一天,来了一位身材魁伟,但衣着褴褛的客人,神色从容地问辛氏:“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氏不因对方衣着褴褛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过了半年,辛氏并不因为这位客人付不出酒钱而显露厌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诉辛氏说:“我欠了你很多酒钱,没有办法还你。”于是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画了一只鹤在墙上,因为橘皮是黄色的,所画鹤也呈黄色。座中人只要拍手歌唱,墙上的黄鹤便会随着歌声,合着节拍,蹁跹起舞,酒店里的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景象都付钱观赏。如此过了十年多,辛氏累积了很多财富。有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又飘然来到酒店,辛氏上前致谢说,我愿意供养您,满足您的一切需求。客人笑着回答说:我哪里是为了这个而来呢?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画上的黄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着白云飞上天去了,辛氏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客人,便用十年赚下的银两在黄鹄矶上修建了一座楼阁,起初人们称之为“辛氏楼”,后来便称为“黄鹤楼”。
黄鹤顶高碧云秋,白云缥缈水东流。
一从崔李题诗后,画满名楼诗满楼。
黄鹤楼声名远播,还得力于唐代诗人崔颢的七律《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同时代的大诗人李白登黄鹤楼时,看到崔颢的这首诗后,连称“绝妙,绝妙!”认为此处的景致已被他写尽了,只好搁笔而去,后来心有不甘,仿照《黄鹤楼》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却始终觉得自己的“凤凰台”不如“黄鹤楼”,还写下打油句以自嘲:“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其实,李白在黄鹤楼写了许多著名的诗句,如《望黄鹤楼》:“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还有《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大诗人王维也在黄鹤楼送客时,也写下了《送康太守》,阎伯理还特意写了一篇《黄鹤楼记》(载于《文苑英华》),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突现了黄鹤楼这座名楼的地位和价值,表现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的思想感情和对仙人的仰慕之情。这篇《黄鹤楼记》,被当代书法家王暇举用隶书书写并大理石镌刻在黄鹤楼二楼正厅的墙上。后人写黄鹤楼的诗词歌赋不计其数,论境界和品格,当属毛泽东的二首词。毛泽东1927年登临黄鹤楼,就写下了著名的《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1956年在黄鹤楼下畅游长江后,又写了《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二首词作,不落前人窠臼,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别开生面,把个人的命运和前途与时代和社会紧紧连在一起,描写了诗人独有的胸怀天下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大英雄气概。
近一千八百年来,黄鹤楼历尽沧桑,屡建屡毁,屡毁屡建,最后一次毁于光绪十年(1884年)的一场大火。1957年建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1981年重建黄鹤楼时,选址在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一百年后的1984年,黄鹤楼以暂新的面貌重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遗留下来的古物只有两件,一件是胜像宝塔,建于公元至正三年(1343年),为威顺王宽彻普化太子所建,用于供奉舍利和安藏佛教法物的喇嘛塔,是黄鹤楼古址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建筑物;还有一件是古铜顶,即清同治黄鹤楼顶,那场大火唯一留下的遗物。至于其他的南楼、白云阁、搁笔亭、跨鹤亭、鹅碑亭、一览亭、留云亭、岳武穆遗像亭和毛泽东词亭,还有吉祥钟、石牌坊、诗碑廊、古碑廊、奇石馆、黄鹤归来铜像、岳飞铜像、崔颢题诗浮雕和九九归一图浮雕,都是1984年扩建时重修的。
蛇龟对峙万斯年,相望相思相自怜。
一夜虹桥飞架起,朝朝暮暮意绵绵。
和蛇山黄鹤楼隔江相望的,跨过武汉长江大桥,就是汉阳的龟山风景区。龟山古名翼际山、大别山、鲁山,地处汉阳东北的长江、汉水交汇处南岸嘴,其南面是幽静雅致的莲花湖,西面是景色秀丽的月湖,该处最为著名的当属崔颢笔下的晴川阁和月湖之畔的古琴台,余文祥先生在此写下了24首竹枝词。
禹功矶上晴川阁,相对遥遥黄鹤楼,
三楚雄风惊九域,千秋景物总悠悠。
禹功矶位于汉阳东端,与武昌黄鹤矶隔江对峙,相传大禹治水时,疏江导汉,使江、汉在此交汇,朝宗于海,终于治理了洪水,大功告成,遂命名此处为禹功矶。隔汉水而望的北岸就是龙王庙,江滩立有石碑,上书“江汉朝宗”。
龟山电视塔高岑,天上人间颂雅音。
广播荧屏传故事,寓情于理内涵深。
龟山最高建筑物是龟山电视塔,1981年破土动工,1985年建成,号称“亚洲桅杆”,是中国第一座电视塔,塔身高度221.2米,海拔311.4米,相对高度280米。乘电梯登上塔楼,极目楚天,心旷神怡,恨不得高喊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电视塔。”
龟山上还有大别山摩崖、鲁肃衣冠冢和铁门关等古迹,有新建的三国城,皆值得人们到此一游,抒发怀古幽思之情。
湖曰莲花太白居,可怀先哲可观鱼。
仿唐建筑皆精巧,九曲虹桥不用车。
莲花湖紧邻龟山,地处汉阳桥头堡。唐代称为郎官湖,传说大诗人李白在汉阳时小住此地而得名,内有太白楼。湖面有184亩,土地面积300余亩,是市内有名的综合娱乐场所。紧邻莲花湖有鹦鹉洲,古鹦鹉洲靠武昌一侧,明末清初冲毁消失,而汉阳江边宋元时也有沙洲涌出,明嘉靖以来也渐渐淹没,清雍正年间,汉阳又有新洲淤出,曾命名补课洲,后恢复鹦鹉洲,以存古名。据说三国时才子祢衡的墓地就汉阳鹦鹉洲,2000年重修有祢衡墓和正平祠。为了不可忘却的记忆,余老师写诗为证:
鹦鹉芳洲何处行,长江两岸苦相萦。
滔滔激浪丰隆响,犹为祢衡鸣不平。
月湖侧畔古琴台,白雪阳春不染埃。
天下知音何处有,高山流水此中来。
月湖地处龟山和梅子山之间,水域面积980亩,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色交相辉映。而古琴台(古称伯牙台)正处月湖之滨。相传春秋时期,琴师俞伯牙路过此地鼓琴而乐,巧遇知音钟子期,识其志在高山流水,两人遂结为挚友。经年后再访子期,却人去音绝,病逝已久,便摔碎古琴,发誓不再操琴。古琴台门额题有苍劲有力的“琴台”二字,据考出自北宋著名书法家襄阳人氏米芾之手。进入大门的照壁上有楷书“印心石屋”,为清道光皇帝御书,院内有历代石刻和重修琴台碑记。据说水星上有15座以我国古代文学家、科学家命名的环形山,其中“伯牙山”名列榜首,成为我国第一位太空仙人,足见古琴台的盛名。还说武汉乃至全国各地的年轻情侣和即将结婚的准夫妻,也会来到古琴台,挂上一把同心锁,以示一生一世,永不变心,誓结秦晋之好。
余文祥先生是学戏曲出身,对流传于武汉三镇的汉剧和楚剧多有研究,有楚剧代表剧目《蝴蝶杯》,又名《汉阳恩仇录》《游龟山》,故事的发生地就在龟山。明嘉靖年间,西湖总督卢林之子卢世宽游龟山,打死渔民胡彦,适逢江夏县令的儿子田玉川,路见不平,打死了卢世宽,卢林派人捉拿田玉川,田躲进江边的一艘渔船,碰巧船舱内是胡彦之女胡凤莲,二人相互倾慕,结生死交情,分别时田玉川将传家宝蝴蝶杯赠与胡凤莲,经过许多曲折,终于为父申冤,并喜结良缘。这个爱情故事十分动人,余老师以竹枝词为其传诵:
路见不平田玉川,江中巧遇小婵娟。
祖传蝴蝶杯相赠,眷属终成结喜缘。
竹枝词原本是从巴蜀民歌发展而来的诗体,以吟唱风土人情为其主要特色,对社会文化人文地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用竹枝词来写寺庙道观等宗教景观的却极其少见,而用39首竹枝词全面集中描写一个城市的宗教名胜,余文祥先生当属第一人。明清以降,武汉有归元寺、宝通寺、古德寺和莲溪寺四大佛教丛林,另有道家圣地长春观,一是香火传盛,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归元意义本归真,佛教丛林远俗尘。
静虑禅宗为主派,自心彻悟自心纯。
始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的归元寺,至今有300年的历史,是一座享誉中外的著名佛教圣地,建立了以藏经阁、大雄宝殿和罗汉堂为主的北中南三个院落。余先生将道观赐印匾额、翠微妙境、翠微古井、铜观音、念佛堂、大士阁、韦驮殿等所有古建筑和典故都一一收入竹枝词中,一共写了15首。
宝通寺的前身是东山寺,始建于南朝刘宋末年,唐贞观扩建寺宇改名弥陀寺,南宋端平年间赐号万寿禅寺,明成化年间改为宝通禅寺。余先生对宝通寺的明代石狮、宋代大钟、伽蓝殿、玉佛殿、万佛殿、洪山宝塔、放生池、兴福宝塔进行一一描画,留下了12首竹枝词,尤以元代洪山宝塔最为著名:
宝塔原名灵济塔,鄂中第一远名扬。
巍巍屹立洪山上,一柱擎天镇八方。
长春观位于武昌大东门外,双峰山南坡。创建于元代,为纪念道教全真派北七真人之一丘处机而建。丘处机道号“长春子”,故名。观内建有灵官殿、太清殿、七真殿、斗姥殿、吕祖殿、三皇殿、玉皇楼、道藏阁等有名古建筑,余老也每处留下了竹枝词,对其中的素菜馆的描写颇有情趣:
长春素菜久驰名,美味佳肴技艺精。
如若有缘来做客,堪留回忆到终生。
很遗憾的是,余老先生未曾为古德寺和莲溪寺留下竹枝词。
在《武汉名胜竹枝词》一书中,从写作内容上看,特别注重弘扬时代主旋律,浓墨重彩写得最多的是辛亥革命遗址和武汉革命胜迹,一共写了74首竹枝词。其中有关辛亥革命的内容有33首,包括首义炮台、红楼、拜将台、起义门、伏虎山、工程八营、抱冰堂等遗址,还有黎元洪墓、黄兴铜像、孙中山铜像、彭刘杨雕塑、武昌起义纪念碑、辛亥首义烈士陵墓等新建人物雕塑群,以及首义路、中山路、三明路、民族路、民权路、民生路、黄兴路、黎黄陂路等纪念性的街道都做了生动的描写。
八营兵士志昂扬,射向清廷第一枪。
从此揭开新序幕,共和开国赞儿郎。
工程营隶属清湖北陆军第八镇第八营,是湖北新军中党人最先投入军营从事革命活动的部队,1911年10月10日晚,工程八营的士兵打响了首义第一枪,由此揭开了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的伟大序幕。
武汉九省通衢,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地域,中国共产党及其仁人志士在此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和英雄事迹,也由此留下了许多革命旧址。陈潭秋革命活动旧址、林祥谦烈士就义处、施洋烈士陵园、贺胜桥北伐烈士陵园、独立团烈士陵园、陈定义烈士墓、耿丹墓、李汉俊墓、向警予墓、红色战士墓、苏联空军烈士墓,还有宋庆龄故居、刘少奇故居、毛泽东故居、周恩来珞珈山故居、鲁兹故居,汉口民国日报旧址、武汉国民政府旧址、省总工会旧址、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旧址、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八·七”会议旧址、湖北省委机关旧址、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国民政府第六战区受降堂旧址……都在余文祥先生的竹枝词里闪现。
朱柱红檐青瓦墙,庄严肃穆彩旗扬。
当年农运联工运,党史煌煌又一章。
这首竹枝词写的正是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其旧址位于武昌北城角红巷13号。原是湖广总督张之洞1904年创办的北路高等小学堂,后曾为湖北省高级商业学校。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占武昌后,并入武昌中山大学。1927年3月毛泽东在董必武的支持下,利用高商校址创办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1982年,农讲所旧址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在这本《武汉名胜竹枝词》中,余文祥先生还写到了江夏区、蔡甸区、黄陂区和新洲区的多处人文景观,在此不一一赘述。但是作为新州籍人士,对于问津书院和道观河二大景点的人文典故和风土故实,余先生可是再熟悉不过了。
八字石碑留佐证,问津故事至今传。
由来学子尊师长,感慨人生叹逝川。
孔子周游列国时,于公元前490年,自陈蔡到楚国来,路过一条小河,使子路问津渡口,遇到在此隐居的长沮和桀溺。长沮说:“既是孔丘,自知津处。”又问桀溺,桀溺说:“你既是孔子的徒弟,为什么还来问我们这些避世的野人呢?”后人在这座小山之南、小河之北,从地里掘出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孔子使子路问津处”八个字,于是人们根据这块石碑上的文字,在此处修建孔庙,建立书院,还把这座小山叫做孔子山,这条小河叫做孔子河。读完这本书,不管是武汉的当地人,还是外省外国的游人,都会感觉到像是看到了一份武汉风景名胜的百度地图,并且是图文并茂的文史图表,政治、文化、宗教、古今名人及其自然风光都会一一在眼前浮现,无需旅游图册,也无需导游解说,自己便可按图索骥,找到自己要去的地方。
这正是:
江城名胜有几何,且听文祥唱俚歌。
若问人文和典故,咬文嚼字莫蹉跎。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