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喜田《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张喜田

报告文学。作者穆青、冯健、周原。发表于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1962年冬,豫东黄河故道上的兰考县遭受了内涝、风沙、盐碱三大灾害,农业大减产。焦裕禄在此关口被党派到兰考担任县委书记。他带着《毛泽东选集》、怀着改变灾区面貌的决心来到兰考,坚信在党的领导下,在全县三十六万勤劳人民的奋斗下,一定能战胜困难。他到任的第二天,便下乡调查研究。在灾害面前,兰考县委的工作很不成体统,有些人思想产生了惶惑。焦裕禄知道改变兰考面貌的关键在于县委领导核心的改变。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他带领县委同志来到了兰考火车站。车站上,北风怒号,大雪纷飞,灾民们拖儿带女四处逃荒。县委看着这凄惨的情景心情都很沉重。焦裕禄指着灾民们对县领导讲了话。回去后,又连夜开会,学习毛主席著作,开展了一连串的阶级教育和思想教育。县委的决心坚定了:立志改变灾区的面貌,并制订了改造兰考的宏伟蓝图。焦裕禄坚信“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领着由干部、老农和技术员组成的三结合“三害”调查队,不管刮风下雨,在全县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经数月奔波,得到了有关兰考“三害”的第一手资料。全县基层干部和群众的觉悟参差不齐。焦裕禄学习毛主席著作,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便树立了几个榜样,召开了现场会,号召全县人民向榜样学习。群众动员了起来,焦裕禄号召“当群众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在一个风雪夜,他忍着肝痛,带领县委领导,高唱《南泥湾》,下乡访贫问苦。他时刻想着全县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的肝疼十分厉害,走路、睡觉、作报告十分艰难,总得用左手支住肝部,但他不愿耽误工作,始终不去看病。1964年3月,焦裕禄躺在了病床上,但他仍在起草关于改变兰考面貌的文章。最后,他住院了,已经是肝癌后期,皮下扩散。他死不瞑目,临死前还在听县委同志汇报工作,并嘱咐死后把他埋在兰考大地上,看着别人把兰考治好。1964年5月4日,焦裕禄逝世,终年四十二岁。他的形象活在人们心中。在焦裕禄的精神鼓舞下,兰考县人民经过一年奋战,终于初见成效。这篇报告文学是歌颂型的人物传记。作品截取人物生活的一段典型的历史,用几个典型的事例,勾勒出了焦裕禄的思想与人格。本文采取分单元的结构法,每一单元选取最能表现焦裕禄思想的语言做标题,然后围绕着这个小标题,选材布局,几个单元形成了一个整体。这篇作品描写、抒情、议论熔为一炉。风景描写,既烘托了气氛,又突出了人物个性。抒情感情充沛,叙述清晰朴实。这是60年代比较有影响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发表后便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学习焦裕禄的热潮。当然,本文也带有时代的局限,留有“左”的痕迹。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