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攻挈要》的主要内容,《火攻挈要》导读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火攻挈要》的主要内容,《火攻挈要》导读

《火攻挈要》是系统介绍火器制造与使用的一部古代军事技术专著。又称《武备火攻则克录》、《则克录》。题泰西汤若望授、明焦勖纂。原书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 编成刊行,今存原刊本、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刻本、清汪于泗等刊本、清抄本、《海山仙馆丛书》本和 《丛书集成初编》 本等。

汤若望(1591—1666),原名Johann Adam SchallVon Bell,德国人,明末来华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天启二年(1622)入华,初在北京学习汉语,后到西安传教。崇祯三年(1630)初召至北京,修订历法,编崇祯历书,并监铸火炮,传授用法。清顺治二年(1645)任钦天监监正,康熙时被罢黜。还著有《远镜说》,参与编撰《西洋历法新书》等。焦勖,宁国 (今属安徽)人,生平事迹不详。焦勖在《火攻挈要·自序》中称其“因目击艰危,感愤积弱,日究心于将略,博访于奇人,就教于西师,更潜度彼己之情形,事机之利弊,时势之变更,朝夕讲究,再四研求,只为痴愤所激然耳。乃二三知己,误以勖为深谙兹技,每问器索谱,勖茫无以应。因不揣鄙劣,姑就名书之要旨,师友之秘传,及苦心之偶得,去繁就简,删浮采实,释奥注明,聊述成帙。”可见焦勖为明末火器研制专家,曾向汤若望学习铸炮技术,该书实为他学习、研究的记录。

《火攻挈要》编成后,经赵仲 (河北涿鹿人)修订后分上、下两卷刊行,另附《火攻秘要》一卷。清道光年间 (1821—1850),军事技术家潘仕成 (广东番禺人)在编辑《海山仙馆丛书》时,收两书于其中,合称为《火攻挈要》,改成上、中、下3卷。上卷主要介绍火铳、佛朗机、鸟枪、火箭、喷火筒、地雷等火器的制造工艺及种类,有《概论火攻总原》等16篇; 中卷主要介绍各种火药的制作、贮藏、性能、配方和火铳试放、安装、搬运等内容,有《提硝提磺用炭诸法》等15篇;下卷具体介绍火器制造中的注意事项及不同情况下的火器应用,有《攻铳说略》等42条。全书计约4万余字,并附图描绘各种火器及其零部件、弹药、铸造井窑及工具80余种。另据目录所载,尚有部伍营阵、临阵机秘等内容在《将略卷》内,今已未见。

该书系统总结了明末火器技术,并引进了西方火器制造的方法。如大型火炮的模铸法,为当时提高火炮性能的一种新式铸炮方法。又介绍西方铸造战攻守各铳尺量比例诸法,认为“长短大小,厚薄尺量之制,着实慎重,未敢徒恃聪明,创臆妄造,以致误事,必依一定真传,比照度数,推例其法。”并根据火炮用途的不同,设计出口径、长度、重量、壁厚之间比例不同的野战炮(战铳)、攻城炮(攻铳)和守城炮(守铳)三种类型,使之“无不合宜”。书中还涉及不少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如冶铸、机械、化学、力学等。该书已认识到射角与射程的关系,使火炮“如何分仰、平、倒三法,而知弹所到之远近。”并运用铳规测量火炮的射角。通过试验得出的数据认为火铳射角为45°时,射程最远,若超过45°时,“则发弹太高,从上坠落,其弹无力,且反近矣。”同时,通过铳规测量,还可知“弹有若干重,应用火药若干分两。”“无论各样大炮,一经此器量算,虽忙迫之际,不惟不致误事,且百发百中,实由此器之妙也。”虽未直接论述抛物线定律、但在实践中已初步悟出了这一道理,并据此制造了先进的测量工具,来推算射程及火药的装填数量。该书还在火炮加工(包括检验工艺、补缺、修缮、美化)、维修、保养、附件的研制、炮车的制造、火药的配制,以及火炮的使用等方面,介绍了许多先进方法。同时,作者又认为火器毕竟是战争手段,“总之根本至要,盖在智谋良将。平日博选壮士,久练精艺,胆壮心齐,审机应变,如法施用,则自能战胜守固而攻克矣。不则徒空有其器,空存其法而付托不得其人,是犹以太阿利器而付婴孩之手,未有不反以资敌而自取死耳。” 由此可见作者军事思想之大概。

总之,《火攻挈要》不但在中国军事技术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对研究明末战争状况及西方科学技术向中国的传播,也有一定的意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