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工部集》的主要内容,《杜工部集》导读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杜工部集》的主要内容,《杜工部集》导读

《杜工部集》,20卷,唐杜甫诗文集。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大诗人。祖籍襄阳,先世已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曾居住在长安杜陵附近之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人亦称“杜少陵”;曾任左拾遗和检校工部员外郎,又称为“杜拾遗”、“杜工部”。杜甫出生于仕宦之家。祖父杜审言官膳部员外郎,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终奉天县令。杜甫15岁时诗文已引起洛阳名士的重视。20岁时开始两次漫游。第一次是漫游江南一带。开元23年(735)回洛阳应进士考试,落第后于次年进行齐、赵间第二次漫游。这就是他早期10年左右 “裘马清狂”的壮游生活。35岁以后到长安求官职,居住10年;曾参加诏考,不第。天宝10年(751),向唐玄宗献三大礼赋,受到皇帝赞赏,但没有得到官职。后数年多次写诗投谒权贵,希望得到推荐。直到44岁才得到了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务;同年“安史之乱”爆发。在避乱流亡中又被俘拘留长安。肃宗至德二载(757),杜甫逃出长安,奔赴肃宗临时驻地凤翔,受任为左拾遗,因疏救房琯遭审讯;次年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入蜀。杜甫在蜀中8年。上元元年 (760)在成都浣花溪建草堂,次年严武任成都尹,给杜甫不少帮助。宝应元年 (762)严武入朝,成都少尹徐知道叛变,杜甫流亡到梓州、阆州。代宗广德二年(764)严武再领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永泰元年(765)严武死,杜甫离开草堂到夔州。大历三年 (768) 出峡,漂流于荆、湘间,大部分时间在船上度过;大历五年(770) 冬死于湘江舟中。在各个时期,杜甫写诗不辍,留传至今的仍有1400余首。

据两《唐书》记载,杜甫原有集60卷,至北宋初已散佚。后世流传版本甚多,主要有:①北宋王洙于宝应二年(1039)取秘府藏本和多种不完整本子杜集,得诗1405首,编为18卷,又别录赋、笔、杂著29篇为2卷,共20卷,题为 《杜工部集》; 至嘉祐四年(1059)王淇重新编定。此本为按诗体编排本,后世各种杜集均以此为祖本;今有影印本(《四部备要》)。②南宋淳熙八年(1181)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按诗体分编。1940年哈佛燕京学社 《杜诗引得》即以此为底本;《四库全书》著录此本为36卷。③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鲁訔按年代编次本,嘉泰四年(1204)蔡梦弼会笺《杜工部草堂诗笺》40卷,又附传、序、碑铭1卷;此书又有 《古逸丛书》本和 《丛书集成初编》本。④宋徐居仁编 《分门集注杜工部诗》20卷,有《四部丛刊》影印本。⑤元高梦芳辑《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20卷,文集2卷( 《李杜合刊》本),有明许自昌万历中刊本,《四库全书》著录 《集千家注杜诗》20卷本,《湖北先正遗书》本。⑥明鲍松辑《杜工部集》50卷,外集1卷,文集2卷,明正德八年(1513) 《李杜全集》刊本。⑦明许宗鲁辑 《杜集》8卷,明嘉靖中《唐李杜诗集》刊本。⑧ 《续古逸丛书》刊本 《杜工部集》20卷,补遗1卷。⑨ 《四库全书》著录宋黄希撰黄鹤续 《黄氏补注杜诗》36卷。⑩ 《古逸丛书》刊本《黄氏集千家注杜工部诗史补遗》10卷,又有《丛书集成初编》本。以上各本有注者都是宋人之注。

明、清人注释杜诗后出转精超越前人的书很多,主要有以下几家:①明王嗣奭《杜臆》,有许多独到见解,原为手抄本,今有中华书局印本。②清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按诗体编,详于史实考订。③清金人瑞 《唱经堂杜诗解》,时有独特见解。④清仇兆鳌 《杜诗详注》(一名《杜少陵集详注》),是最详细的编年注本,足资参考。⑤清杨伦《杜诗镜铨》,编年注本,简明扼要。⑥清浦起龙《读杜心解》,按诗体编,有许多独创的见解;并附有 《少陵诗编年诗目谱》。⑦清施鸿保《读杜说诗》,表达了与仇兆鳌不同的意见;原为手抄本,今有中华书局印本。

今人研究杜甫的专著主要有:①冯志《杜甫传》,②萧涤非《杜甫研究》,③傅庚生《杜甫诗论》,④朱东润《杜甫叙论》等。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有《杜甫研究论文集》3册,1964年编有《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 ·杜甫卷》,只出了《唐宋之部》。今人重订的杜甫年谱则有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和四川文史研究馆编《杜甫年谱》。

杜甫诗歌创作有伟大成就和贡献,他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崇高地位,韩愈早已说过“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元稹在杜甫 《墓系铭》序中给予了崇高评价: “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文人之所独专矣。”是一个集大成的诗人。宋代人则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两方面,称杜甫为“诗史”和“诗圣”,荣衔无可复加了,而杜甫确实当之无愧。

杜甫的诗,是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也是他个人的情志、人品和天才的艺术结晶。杜甫的诗首先在于巨大的内容,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历史巨变; 他的忧虑的深广,描写的深刻,都是前无古人的。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前,他已经感到了社会的深刻矛盾,天宝后期写出了 《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等不朽的名篇,特别是《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史诗;揭示了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社会上层好大喜功,穷奢极欲,而底层人民日益困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何等反差鲜明;连他自己也是“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的悲惨境地,为苍生的不幸,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在长安10年的艰辛生活,摧毁了青年漫游时期“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的轻松姿态,用深沉的眼光凝视社会的矛盾,感受到人民的痛苦;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主要还是他个人的失败,现在他实际上在总结唐朝盛世的一去不复返。

安禄山陷两京,唐玄宗逃往蜀中,肃宗即位灵武,杜甫在难民潮中被俘扣留和逃亡,看到京城一片荒凉,生灵涂炭,又听到官军两次反攻失败,全军覆没的坏消息,满腔悲愤,写了 《悲陈陶》、《悲青坂》、《春望》和《哀江头》这样沉重的诗篇。受任左拾遗,因言事得罪,回鄜州探家,写出了《北征》长篇,描述了所见旅途上的凄凉景象和自家的贫困,国家不幸诗人也是不幸的。任华州司功参军期间,目击战乱下人民的苦难,写出了《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内容的深沉是空前的。丰富的经历产生丰富的诗篇,杜甫是用诗的艺术语言表达重大社会题材的真正能手,所谓“国家不幸诗人幸,话到沧桑句便工”(清赵翼语),固然是一般如此,但能达到杜甫那样诗史的成就,文学史上并不多见。入蜀以前杜甫的诗作300余首,大部分是优秀诗篇和杰作。粗略说来,这以前可以算作杜甫创作生活的前期和中期,也是最重要的时期。

蜀中8年和漂泊江湘时期,是杜甫创作生涯的后期和晚期。11年中写诗约1000首,占现存全部杜诗的三分之二强,诗作有多方面的内容,都是他的生活和心志的体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的名句,人们乐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的欢悦,千古同情。他怀着挚爱的深情歌咏自然的美,描述三峡的雄奇壮丽,叹老嗟贫,怀友忆旧,甚至一时的闲适之情,都有深厚的内容,不是无病呻吟;他有一颗丰富的心灵。千年来人们不只传颂杜甫那些忧国忧民政治性强的诗,也爱好那些“幽居近物情”(《屏迹》)、“花柳更无私”(《后游》感受细腻的闲适诗篇。诗是社会的、美的,接受者的感受是敏锐的、多样的。

清人浦起龙说:“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 ( 《读杜心解·少陵编年诗目谱附记》)杜甫经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由盛而衰,由治而乱,他个人大半生转徙流浪,个人的命运和国家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社会矛盾、内心冲突、政治抱负与个人遭遇、家庭不幸和社会灾难,都结合表达在他的诗篇里。这不仅仅是客观地反映现实,同时以独特的艺术风格表达作者的主观感情,是诗艺上主客观的高度融合;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强烈感受充满爱国爱人民的政治热情。这不是旧诗家所谓“每饭不忘君”的狭隘忠君观念所能概括的。从诗艺表现上讲,明人胡震亨“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唐音癸签》)的话未免夸大,因为前人也有描述时事的,如王粲等人,但反映的广阔是前无古人的。杜甫此类政治诗往往采用古体或乐府诗式,便于自由驰骋,尽情发挥,杨伦的评论是对的:“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杜诗镜铨》卷五)“三吏”、“三别”、《丽人行》等等实际是杜甫新倡的乐府诗,后来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是受到杜甫的启发的。

杜诗的强烈政治性和浓厚的抒情性是有机结合的,“慨世”与“慨身”(浦起龙用语),个人情感与事实密不可分,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春望》与《剑门》是情、景与时事交融的典型作品;越到晚年越突出,像五律《客亭》、《江上》、《江汉》,七律《登楼》、《宿府》、《阁夜》、《秋兴八首》等,情景与时事交融,历来脍炙人口。至于忆旧怀人,对家属、朋友都写得缠绵悱恻,感情深厚。杜甫对李白的推崇和怀念十分突出,赠李白、忆李白、怀李白、梦李白、寄李白之类有十余首,表现出他的坦荡胸怀,衷心的钦佩和真挚的关怀;“白也诗无敌”一句可以充分表达杜甫的态度。后世崇李抑杜,或是崇杜抑李之论,纯是无谓之谈。李白、杜甫出现于同一时代,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不可思议的奇迹。

杜甫一生虽然几次做小官,基本上是个纯粹的诗人,诗是他的终生事业。“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7岁学诗直至去世,从未停止写诗。他对诗艺的追求自始至终,“语不惊人死不休”,真正锲而不舍,刻意求精,“新诗改罢自长吟”,创作态度十分严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先贤诗作获得启迪;“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王杨卢骆当时体”,“不薄今人厚古人”,诸如此类,表明他有通达的态度,善于继承优良传统,区别古人优劣,吸取营养。“晚岁更于诗律细”,学无止境,诗艺无止境。杜甫善于驾驭各种诗体形式,自由运用,出神入化,对每种诗体都有所发展和贡献。五言古体,描述旅途、人生世相,如《羌村》、《三吏》、《三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写出许多有戏剧性的言谈动作,生动而自然。七言古体,抒写豪放或沉郁的情感,如《醉时歌赠郑广文》、《洗兵马》、《乾元中寓同谷县作歌七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都写得酣畅而和谐。五七言律诗是杜甫的擅长诗体,属对精工,功力甚深,成就高,数量多,占杜诗半数篇幅;名篇佳什之多,不可枚举,代表了唐人律诗的最高成就。杜甫在长篇排律上有独特贡献和发展,长的达到一千字,如《秋日夔府咏怀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过去一般认为绝句非杜甫所长,不及李白空灵流美,但也有不少名篇,成就不让律诗,久传人口。绝句大体是杜甫晚期的作品,洗练而韵味深长,尤长于属对,吸取民歌精华,也有不少贡献。总之,杜甫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大大开拓了诗歌的表现领域,全部诗作都是文学史上的宝贵遗产,千年来给予后人以重大影响。

唐代白居易、元稹继承了杜甫的传统,新乐府运动在形式和内容的通俗性上有所发展。晚唐李商隐、杜牧都吸取了杜诗的精髓。宋代大诗人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十分推崇杜甫,也都发扬了他的优良传统。文天祥在元人狱中集杜甫五言诗句200首,用以表达自己的心意。杜牧诗句“杜诗韩笔愁来读”,说出了千年来人们的一个共同感受,杜诗的感召力,即在今天也仍有教育的美学的意义。

参考文献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