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兵法》的主要内容,《孙膑兵法》导读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孙膑兵法》的主要内容,《孙膑兵法》导读

《孙膑兵法》是一部早已失传而又重出的战国时期兵书,约为齐国人孙膑及其弟子著述。古称《齐孙子》。《汉书·艺文志》著录曰:“《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其后失传。《隋书·经籍志》已未见著录。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一批孙膑论兵的竹简。经银雀山汉简整理小组的整理、注释,编纂为上下2编,由中国文物出版社于1975年2月与7月两次公开出版。一般认为,上编记有 “孙子曰” 或“威王曰”等字样,可称为《孙膑兵法》;下编则无此等字样,或疑非孙膑之书,应别题书名,在学术界意见尚未统一的情况下,编纂者将其与上编暂且合而为一付梓。该书有原简影印释文注释线装大字本及简注平装本两种。

孙膑,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战国中期,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孙武的后裔。相传他曾与庞涓同受业于鬼谷子,学习《孙子兵法》,为人谦虚好学,刻苦钻研,才智过人。庞涓却嫉贤妒能,为魏惠王将军时,自知才干不及孙膑,恐日后孙膑胜过自己,便将其诓至魏国,后借故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世人称孙为膑,其真名反而失传。孙膑受刑后,行动得不到自由,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才逃至齐国,并得到齐将田忌的器重,又被齐威王任为军师。孙膑协助田忌设计两次大败魏军。在公元前353年的桂陵之战中,运用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的原则,成功地创造了战史上“围魏救赵”的著名战例;在公元前341年的马陵之战中,又采用减灶示弱、诱敌深入之计,设伏围歼了魏军,致使魏国国势日趋衰落,齐国声威大振。孙膑亦因此而名扬天下。《孙膑兵法》就是他在作战指挥实践中的经验总结,也是他及其弟子共同磋商,研究军事理论的结晶。

该书的原貌现已不太清楚,但出土的简书《孙膑兵法》内容已十分丰富。竹简共364枚,大概写于战国末至西汉初。上编有“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篡卒”、“月战”、“八陈”、“地葆”、“势备”、“兵情”、“行篡”、“杀士”、“延气”、“官一”、“强兵”等15篇; 下编有“十阵”、“十问”、“略甲”、“客主人分”、“善者”、“五名五共”、“兵失”、“将义”、“将德”、“将败”、“将失”、“雄牝城”、“五度九夺”、“积疏”、“奇正”等15篇,全书约11,000字。

《孙膑兵法》在军事哲学、战争观、战略战术和军队建设等方面,都继承并发展了《孙子》的军事思想。该书和《孙子》一样,以朴素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为其理论基础,对于自然与人的关系,它指出“间天地之间,莫贵于人”,而对于人的主观努力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则强调以“道”制胜。孙膑的“道”不同于 《孙子》所谓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之 “道”,而解释为“先知胜不胜谓知道”,即,认识与掌握了战争规律,就能预测战争胜负。“知孙氏之道者必合于天地”,表明“道”是客观的。“知道、胜”,“不知道、不胜”,“求其道,国故长久”。要求人们指导战争,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孙膑兵法》还从多方面回答了如何认识、把握客观规律的问题,指出: “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即要知彼知己,充分了解主、客观各方面情况和条件。这就是“知道”(认识规律)的根本方法。此外,还有许多用兵的特殊规律,如“凡兵之道四:曰阵、曰势、曰变、曰权”。这四个方面就是具体战略战术和作战规律的简要概括。“阵”指作战队形编组变化的规律;“势”是掌握有利态势的规律;“变”即战法变化的规律;“权”为如何争取主动的规律。可以说,“道”(规律)的精神贯穿于该书的每一个问题之中。

从其军事哲学出发,《孙膑兵法》持 “战胜而强立”的战争观。它在《孙子》“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的基础上,用历史传说和史实来说明只有“举兵绳之”,才能达到“天下服”的目的,反对奢谈礼乐仁义来禁争掠夺,主张富国强兵。这与战国七强并立,全国趋于统一的客观要求是相符合的。此外,该书还朴素地论述了敌我、攻守、众寡、强弱、久速、生死、胜敌、安危、存亡、治乱、勇怯、虚实等一系列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

《孙膑兵法》发展了《孙子》“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的思想,提出“必攻不守”的积极战略,并主张“贵势”的灵活战术。所谓“贵势”,是指根据敌情、我情、地形、天候、阵法等各方面条件,创造利己不利敌的作战态势,灵活用兵的原则。如: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 的情况下,要善于 “让威”,后发制人; 或“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突然袭击;或“避而骄之,引而劳之”,先疲后打等等。这些战略战术的运用,又须把握 “阵”、“势”、“变”、“权”这四个基本规律,随机应变,方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克敌制胜。

在军队建设方面,《孙膑兵法》重视训练精兵强将。它要求将帅具有“忠”、“信”、“敢”的品德和 “得主专制” (有指挥作战的全权)、“知道” (懂得战争规律)、“得众” (取得士兵的信赖)、“左右和” (将帅幕僚团结)、“量敌计险”(善于因敌制胜)等5个条件,才能经常打胜仗。《篡卒》和 《行篡》两篇则是专门论述“篡贤取良”为核心的精选训练士卒,通过法制、管理和教育来提高士卒军政素质等治军原则。

竹简《孙膑兵法》出土后,不但解开了长期悬而未决的有关孙膑及其兵书的若干疑问,而且为研究先秦兵家思想又提供了可靠的史料,在古文字研究上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因而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十余年来,研究 《孙膑兵法》 的论文已达几十篇,如陈克明《略论〈孙膑兵法〉》(载于 《社会科学辑刊》1981年第6期);杨伯骏 《孙膑和 〈孙膑兵法〉杂考》(原载 《文物》 杂志1975年第3期,后收入 《杨伯骏学术论文集》岳麓出版社1984年出版); 还有陈济康等 《略谈〈孙膑兵法〉对〈孙子兵法〉的发展》(载于《争鸣》1987年第3期)和邓泽宗《〈孙膑兵法〉的军事思想体系初探》(载于 《军事史林》1987年第5期)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该书作了考察。由于竹简自然剥蚀和出土时发掘上的原因,残断散乱十分严重,虽经文物部门组织力量大力整理,仍有许多文字脱漏,简次、断简缀合、释文等问题也未得到完满的解答。银雀山汉简整理小组编定出版的释文与注释对于研究该书具有开创之功。此后,张震泽先生在其基础上撰成力作《孙膑兵法校理》,为研究该书的重要参考书。此外,1986年,解放军出版社和巴蜀书社分别出版了邓泽宗的 《孙膑兵法注译》、傅振伦的 《孙膑兵法译注》和霍印章的 《孙膑兵法浅说》等研究著作,可供读者选择参考。

参考文献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