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长城窟行》简介|介绍|概况
乐府诗篇名。《文选》、《乐府诗集》作古辞。《玉台新咏》题为东汉蔡邕作。清陈沆《诗比兴笺》说:“《文选》作‘古词’,不知作者姓名;则题‘蔡邕’者,未见其必然也。蔡邕所传《琴歌》、《樊惠渠歌》、《翠鸟诗》,词并质直,视此诗之高妙古宕,殊不相类。”关于此诗主旨,也有不同的看法。《文选》李善注说:“言征戍之客至于长城而饮其马,妇思之,故为《长城窟行》。”《文选·五臣注》说:“长城,秦所筑,以备胡者。其下有泉窟,可以饮马。征人路出于此而伤悲矣。言天下征役,军戎未止,妇人思夫,故作是行。”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说:“古辞,伤良人游荡不归,或云蔡邕之辞。”关于诗中“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二句,更多有异议。《文选》李善注说:“枯桑无枝,尚知天风;海水广大,尚知天寒;君子行役,岂不离风寒之患乎?”清吴景旭《历代诗话》说:“合下二句总看,乃云‘枯桑自知天风,海水自知天寒’,比喻妇之自苦自知,而他家入门自爱,谁相为问讯乎!”近人王文濡《历代诗评注读本》说:“枯桑无枝,尚知天风;海水广大,尚知天寒;岂人不如物,当风寒之至,而不念良人乎?”闻一多《乐府诗笺》说:“沧海桑田,高下异处,喻夫妇远离不能会合。‘枯桑’喻夫,‘海水’自喻,‘天风’、‘天寒’,喻孤栖独宿,危苦凄凉之意。见叶落而知木受风吹,见冰结而知水感天寒。枯桑无叶可落,海水经冬不冰,一似不知‘风’、‘寒’者;非真不知之,人不见其知之迹象耳。以喻夫妇久别,口虽不言而心自知苦。”今人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说:“朱喜徵曰:‘白乐天云:诗有隐一字而意自见者,海水知天寒,言不知也。’此解独得。盖二句正言若反,犹云枯桑岂知天风?海水岂知天寒?以喻人情浇薄,莫知我艰也。”徐仁甫《古诗别解》说:“思妇见枯桑而知天风,望海水而知天寒,以譬喻思妇见别人‘入门各自媚’,而知自己‘谁肯相为言’矣。”关于此诗的艺术特色,清沈德潜《古诗源》说:“通首皆思妇之词,缠绵宛折,篇法极妙。”又说:“前面一路换韵,联折而下,节拍甚急。‘枯桑’二句,忽用排偶承接,急者缓之,最是古人神妙处。”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说:“此篇流宕曲折,转掉极灵,抒写复快,兼乐府古诗之长,最宜诵读。子桓兄弟拟古,全用此法。”今按,此诗可能是一首民歌,写思妇怀念远行不归的丈夫。上半通过景物和梦境的描写,表现思妇日夜怀念丈夫的凄苦之情;下半通过描述思妇接到丈夫来信时的惊喜之状,进一步刻画她迫切盼望丈夫的心境。全诗构思新颖,情节曲折,融情入景,善用比兴,真实而又生动地揭示了思妇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其语言朴实明快,凝练生动,具有鲜明的民歌特色。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