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简介|介绍|概况
书名。旧题春秋齐晏婴撰。所述皆晏婴遗事,当为后人摭集而成。书名始见于汉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云:“晏平仲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载:“《晏子》八篇。名婴,谥平仲,相齐景公,孔子称善与人交,有《列传》”;并将该书列入儒家,又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汉刘向曾校定该书,并著有《叙录》一篇,称“其书六篇,皆谏其君,文章可观,义理可法,皆合六经之义。”至唐柳宗元疑该书为“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其《辩晏子春秋》说:“司马迁读《晏子春秋》,高之,而莫知其所以为书。或曰晏子为之,而人接焉;或曰晏子之后为之,皆非也。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墨好俭,晏子以俭名于世,故墨子之徒尊著其事,以增高为己术者。且其旨多尚同、兼爱、非乐、节用、非厚葬久丧者,是皆出墨子。又非孔子,好言鬼事,非儒、明鬼、又出墨子。其言问枣及古治子等,尤怪诞;又往往言墨子闻其道而称之,此甚显白者。自刘向、歆、班彪、固父子,皆录之儒家中。甚矣,数子之不详也!盖非齐人不能具其事,非墨子之徒,则其言不若是。后之录诸子书者,宜列之墨家。非晏子为墨也,为是书者,墨之道也。”此说影响甚大,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及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皆将该书列入墨家。今多数研究者认为,《晏子春秋》是记述春秋时齐相晏婴立身行事的一部书。著者及著书时代已难以查考,大概是战国后期熟悉齐国、尤其是晏婴言行者所著,从它被著录于《史记》和《汉书·艺文志》来看,决非秦汉以后人的伪造。全书共八篇:《内篇谏上》、《内篇谏下》、《内篇问上》、《内篇问下》、《内篇杂上》、《内篇杂下》、《外篇重而异者》、《外篇不合经术者》。“内篇”多有崇尚节俭之说,“外篇”《仲尼之齐欲封节》与《墨子·非儒》意同,故柳宗元等疑为“墨子之徒齐人者”所作。全书着重宣扬晏婴公正无私、智慧机敏、娴于辞令、抑强扶弱的才能和美德。文笔简炼生动,善于通过叙事和借助形象性的譬喻来说理,在富有故事性、戏剧性的记事中,使道理融化于其中或变为生动的对话,使人易于理解接受。汉刘向《叙录》中称其“文章可观,义理可法”,不为妄评。清孙星衍《晏子春秋音义》、近人张纯一《晏子春秋校注》是通行的版本。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