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简析|导读|概况|介绍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简介|介绍|概况

诗歌篇名。唐岑参作。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登慈恩塔诗,少陵下应推此作,高达夫、储太祝皆不及也。薛据诗失传无可考。”今人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慈恩寺:当时京都长安的名胜,在今西安市南郊。本隋无漏寺故址,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为追荐死去的母亲文德皇后所建,故名。寺西院有大雁塔,系永徽三年(652)玄奘所建。塔本五层,武则天重修,增为十层,后经兵火,只存七层。唐人称大雁塔为慈恩寺浮图,天宝十一年,高适、岑参、薛据、储光羲、杜甫同登此寺,相互唱和。”今人马茂元、赵昌平《唐诗三百首新编》:“这诗总揽长安郊原景色,写出诗人登高望远的胸怀,角度多变而有序,铸辞坚凝而飞动,笔力奇恣,气势鼓荡,意境阔大。惟后四句因佛塔而归结到‘净理可悟’.反映了消极出世的思想;就诗的完整形象来说,也是游离部分,不免落套。”今人张国荣《唐诗三百首译解》:“此篇从主观感受落笔,极写塔之高峻、突兀,四面远眺,各有胜景,意境新奇而真实。因是佛塔,登览之余,发出忽悟‘净理’,甚至要‘挂冠去’的议论,对此似乎不必认真。这是旧文人常有的毛病,作者未必真有这种念头。”此诗写塔的孤高挺拔以及登临远眺所见的四方景色;末四句,因登佛塔,置身于苍茫之中,俯仰天地,产生联想,有顿然彻悟,皈依佛教之思。全诗气势奔放,境界雄浑,遣词造句,富有独创性,刻画景物之妙,在诸作中最为出色。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