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通》的主要内容,《白虎通》导读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白虎通》的主要内容,《白虎通》导读

《白虎通》是东汉王朝对经学的官方解释。亦称《白虎通义》,或称《白虎通德论》。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为解决今、古文经学内部及正统经学与谶纬神学之间派别纷争的矛盾,会集学者于白虎宫观,展开激烈的经学论辩,并由章帝亲自裁决。会后,班固奉命将记录整理辑而成书,即为《白虎通》。本书以所见宋刊本为最古,世所行者,皆从元大德本出,四部丛刊本即据元大德翻宋监本影印。清卢文弨有校刻本,又陈立撰有《白虎通疏证》12卷。

班固(32—92),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扶凤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其事迹详见《汉书》条。

《白虎通》4卷,共分43目。本书大部分复述董仲舒的学说及其基本观点,大量引用纬书作为论断的依据。强调了封建宗法制度的“三纲五常”:“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之道”(《三纲六纪》),“五性 (五常之性)何,仁、义、礼、智、信也” (《情性》)。且认为在君臣、父子、夫妇(三纲)与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六纪)的关系上是“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纲纪上下,整齐人道也”(《三纲六纪》)。因此至高无上的君权是本书所要突出的重点。其中认为天子的爵位是天授予的,“爵所以称天子何? 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 (《爵》),且“以天下之大,四海之内,所共尊者,一人耳”(《号》)。为表示君权的神圣,《白虎通》对进献君主的礼物在宗法等级上也予以发挥,《瑞贽》篇认为:公侯以玉为贽,示 “燥不轻,温不重”,以德事君; 卿以羔为贽,示“群而不党”,以忠事君;大夫以雁为贽,示“飞成行,止成列”,以自正事君;士则以雉以贽,示“不可诱之以食,慑之以威”,以节守事君。《白虎通》对“君父大义”十分重视,“臣之事君,犹子之事父”(《朝骋》),“臣、子与君、父,其义一也”(《诛伐》)。《白虎通》还延伸了在“五常之性”的体用上,认为“五经”与“五常”相对应,即是 “《乐》仁、《书》 义、《礼》礼、《易》智、《诗》信” (《五经》),因而“五经”也就成了“五常”之教化,甚至商周时墨、劓、剕、宫、大碎之 “五刑”也成了 “五常之鞭策” ( 《五刑》)。

由于汉代反映巫术迷信的谶纬思潮泛滥,涉及对经文的解释,有不少已纳入汉儒“天人感应”的封建神学体系中,《白虎通》也无可避免地吸取了谶纬神学的一些观点。如对于天地万物的生成,即引用《易纬乾凿度》所说:“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阴阳唱和,男行女随也。”但由于它不是一般的经学著述,而是由东汉章帝钦定的一部“经学法典”,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扩延了董仲舒以来今文经学派的唯心主义与神秘主义。但是,《白虎通》并未真正统一经义,只是在东汉郑玄参互各说,不拘家法,遍注群经之后,因郑学盛行,才逐步将经学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