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字说》的主要内容,《虚字说》导读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虚字说》的主要内容,《虚字说》导读

《虚字说》是研究古代汉语虚词的专著。清代袁仁林著。成书于清康熙49年 (1710),乾隆11年(1746)付梓刊行。后有 《惜明轩丛书》本,熊罗宿校本。193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 《惜明轩丛书》本重新排印,收入 《丛书集成》,1989年,中华书局出版解惠全注本。

袁仁林(生卒年不详),字振千,陕西三原人。清雍正年间贡生。平生好学,善书,嗜韩文。另有《古文周易参同契注》、《韩文笺注》、《瓠园丛语》等著。

本书是“为童子说书”而作的教学课本。全书约3万字。共收经、史、诸子古籍的 “虚字”(含单词和复词) 143个,分类排列为51项。在释文例举时涉及未入词目的“虚字”约100个。此外,在正文的前后分别附有所撰《虚字说序》和 《虚字总说》二文,表述了作者关于写作本书的起因和目的,阐述了虚词的概念和范畴及其在运用中的意义和作用。

本书不仅广泛搜罗了文言虚词的用例,而且对所研究的对象有较明确的概念。所谓“虚字者,语言衬贴,所谓语辞者也。在六书分虚实,又分虚实之半,皆以事物有无动静处辨之。若其仅属口吻,了无意义可说,此乃虚之虚者,故俗以虚字目之。盖说时为口吻,成文为语辞,论字为虚字:一也。”(解惠全本。以下引文未注明出处者,均同此。) 因此,本书所收录的 “虚字”大体相当于古代学者所谓 “词”、“语词”、“语助”、“助语”、“助字”、“发语”、“语合声”一类。那些在古代常有被视为 “虚字”实词(活用的名词或动词),本书则未予收录。这说明关于“虚字”范畴,是有作者自己的界别的。本书所列词目,大体符合今人所谓 “文言虚词”的所指。

本书解析虚词,重在它的 “神情声气”。所谓 “凡书文发语,语助等字,皆属口吻。口吻者,神情声气也。当其言事言理,事理实处,自有本字写之;其随本字而运以长短、疾徐、死活、轻重之声,此无从以实字见也,则有虚字托之,而其声如闻,其意自见。故虚字者,所以传其声,声传而情见焉。”如 “毋、勿、不、弗”的释文: ‘毋’ ‘勿’ 二字,著力禁止。‘不’ ‘弗’ 二字,随语轻重。‘毋’ 之气严肃。‘勿’ 之气决绝。‘不’ 之气收缩。‘弗’ 之气轻缓。”正是这种不同的 “声”、“情”而造成“五方殊语”,造成语文的不同“口气”。作者并据之作出如此的分类: “其口气不过数种,或是疑而未定,尚在虚活,信而不疑,归于死煞,指上指下,推原前事,摹拟方来,顶上起下,透下缴上,急转慢转,紧承遥接,掀翻挑逗,直捷纡徐,中有喜怒哀惧、宛转百折之情,而声适如之。”这不仅提出了声情相适的原则,而且列举了虚词在语句中的功用。

本书在诠释方面有较强的实用性。相类或相关的语词,常在引例的比较中见其类同或差异。如: “ ‘也哉’合声,(《诗》: ‘其君也哉!’) ‘也’之气钩勒扬起,‘哉’之气撒开畅落。”“ ‘也乎哉’三合声,(《左传》:‘独吾君也乎哉!’) ‘也’ 字钩勒扬起,‘乎’ 字凝停充足,‘哉’字沈著畅落。”尤其对虚词的用法,时有条分缕析、细致入微的诠释。如“而”有“凡上下截同类相引,则递辊向前,有 ‘又’字意”、“凡上下截两般相反,则曲辊捩转,有 ‘然’字意”、“凡上下截一理并举,则平辊齐来,有直指之 ‘乃’字意”、“凡上截一意相因,别顺辊直下,有 ‘因’ 字意”4种。“以”有 “用也”、“为也”、“故也”、“因也”、“实也”、“能左右之”、“犹‘与’ 也”等7个义项或用法。

本书的局限在收词的范围不够广泛,对古代汉语虚词的全貌反映不够充足。关于虚词的理论观点尚缺乏明晰的哲理分析。其“神情声气”说,存在不少含混之论。此外,在义项的划分和字音的分析上也或有不当和错误。

《虚字说》自问世以来,在汉语语法学史上有重要影响。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著作《马氏文通》曾采纳它的一些论述和材料。它是继元代卢以纬《语助》之后,又一本研究古汉语虚词的有体系的专著。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