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文集译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前言

曾国藩,字伯函,号涤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这位赫赫有名的同乡评价极高,他在1917年致友人的信中曾表述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而梁启超则是把曾国藩推崇到一个更高的位置,称“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还有一些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可见曾国藩的影响之深远。

同时,曾国藩也是近代中国最为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一个被排斥在权力核心集团之外的汉人,是怎样在晚清黑暗官场中纵横捭阖的呢?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是怎样在朝廷编制之外组建一支英勇善战的军队的呢?一个不谙习军事的文官,是怎样统率三军将轰轰烈烈的太平军剿灭的呢?一个功高震主的重臣,是怎样在功成名就后全身而退的呢?一个终生追名逐利、杀人如麻的“屠夫”,是怎样修身养性达到“至人”境界的呢?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理学家,是怎样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的呢?曾国藩留给后人太多的不可思议。

中华五千年,对于一个人的盖棺论定,反差如此之大的大概也就只有曾国藩一人了。曾国藩的一生是黑与白的结合,是善与恶的统一。

那么曾国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曾国藩于嘉庆十六年(1811)出生在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祖祖辈辈虽然都以务农为主,但生活上还是较为宽裕的。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是塾师秀才。曾国藩兄妹共有九人,身为长子,他堪称榜样。曾国藩6岁开始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道光十三年(1833)入县学为秀才,翌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同年中举人。道光十八年中贡士,旋赴殿试,得中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后入翰林院,拜在军机大臣穆彰阿的门下,留京10年7迁,并连升10级。37岁就官至礼部侍郎,升为二品重臣,后又担任署兵、工、刑、吏部侍郎。最后升至总督,官居一品。他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仕途的平步青云使他在京师赢得了很好的声誉,无论是至交好友,还是同代朝臣,就连平民百姓都对他很是推崇和尊敬。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以礼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就是在曾国藩的倡议下,清政府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设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翻译并印刷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并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另外,他以儒家思想治军,讲仁守义,自筹湘军,另立纲纪,他创作的《爱民歌》,使湘军士兵行为有所遵循;他写的《讨粤匪檄》文,鼓动了不少知识分子脱下长衫,心甘情愿地投入同太平军的作战中;他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使清王朝得以生存;他侍奉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君王,历时34年,恩宠不衰;他君子为学,明道经世,宁静致远,淡看得失。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教良好,他的《家书》,堪称中国古代家教范本。因而他完成了儒家对人生至高的要求——集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被誉为那个时代的“完人”。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为没落衰败的时候,此时的清王朝内忧外患,动荡不安,在那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曾国藩既无家学,又无根底,本身资质又不出众,但却以一介儒生力挽狂澜,还在短短时间内扶摇直上,位极人臣,平定大乱,扶大厦于将倾,成为“中兴第一名臣”。但与之相应的是,他权倾朝野,位极人臣,却备受诋毁、诟病不绝;他忠心不二,竭力维护封建纲常秩序,却屡受朝廷猜忌;他希望振兴没落的王室,却苦于现实,不得不归隐家乡。身处动荡多变的时局,心怀复杂矛盾的情感,常有反省悔过的行为,使他感悟颇多,因而文稿极多。而曾国藩其人其文,在无形中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人生经验,把中国人在恶劣的环境下反复磨砺的智慧与谋略演绎得淋漓尽致。

曾国藩拥有如此辉煌的人生,究竟是时势造英雄,还是努力成就人生,又或许还有不为人知的诀窍?曾国藩经营人生的智慧一直是人们苦苦探寻的。近百年来有无数人倾心于解读曾国藩人生成功的密码,甚至成为一门方心未艾的“曾学”。但由于曾氏文集卷帙浩繁,让人无从入手、望而却步。鉴于此,我们从曾氏全集中用心选录精华,谨慎翻译原文,编辑成这本《曾国藩文集精粹》,使有志于研究、解读曾国藩作品的读者可以化繁为简,举重若轻,从而避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本书共分为家书、书札、日记、奏稿、军事谋略、散文、杂感笔记、诗词联语等十部分。希望人们在阅读曾国藩作品的同时,用心领悟其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智慧,从中受到教益,缔造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