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史》简介|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痛史》简介|鉴赏

历史小说,二十七回,未完。我佛山人(吴趼人)著。原载《新小说》第八至十三、十七至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号,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八月至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出版。宣统三年(1911)上海广智书局出版单行本。

书名“痛史”,写的是宋元之交的一段民族沦亡的痛心历史。起自伯颜率元军南征,宋朝奸相贾似道通敌误国,元军进入宋都临安,虏德祐皇帝、谢太皇太后、全太后三宫北还,文天祥出使元营被拘,逃脱后,历尽艰难,至福州与张世杰奉益王赵昰为帝,分兵出征,准备克复河山。小说到此便分两条线索演进。一条线索叙文天祥与张世杰率正规军作战,初师获捷,终则大败,文天祥被虏北上,义不降元,慷慨就义;张世杰退至广东厓山,时赵昰已死,便奉信王赵昺为帝,准备固守,被元军攻破,遂蹈水而死,宋朝就此灭亡。另一条线索则叙一批散在朝野的遗侠志士,组“攘夷会”,集聚仙霞岭,立志恢复。遗臣谢枋得改妆云游,随处教导人民要恢复故国,驱除胡寇,元主把他找到京城,要他降元,他绝食而死。“皇宋遗侠”胡仇上京探望三宫,一路刺杀元朝大臣。遗将金奎与忠臣之后狄琪、岳忠等训练士兵,准备起事。郑虎臣在木绵庵杀了贾似道,投入元朝官僚幕府,策动元朝内乱,各地(河南、浙江、广东等)义士乘机起事,兵败后退入仙霞岭,元丞相蒙固岱兴兵来剿,岳忠挂帅大败元兵。小说至此结束。

上海风雨书屋1938年本《痛史》有“残夫”即阿英的跋文谓“全书极富民族主义精神,惜趼人后以思想转换,虽仅余数回,竟未续作。”所谓“思想转换”是指吴趼人后来反对排满,因而再也没有兴趣来续完这部鼓动人民驱除“胡人”的《痛史》了。其实小说写到这里,实在也无法再续。如果说吴趼人著《痛史》时主张排满,则他未必有耐心去写完各地义士被一一剿灭的过程,倘不写这个令人沮丧的结果,而违背史实去写义兵的胜利,则又有悖于他写“历史小说”的原则。因此,《痛史》得有这样一个结束,实在也属无奈。

关于吴趼人的“历史小说”论,光绪三十二年(1906)《月月小说》第一号登有一篇他的《历史小说总序》,认为史籍繁富,虽是民族瑰宝,却不利于启蒙人心, 因此他主张编演义小说,使一般人都能看懂,以便于教育人民的爱国主义。杨世骥在《文苑谈往·吴趼人<历史小说总序>》中有批评说:“此文立论中心,似乎是为了研究历史,方才创作历史小说,所以历史小说应该一本于历史(官史)上的真实故事,不可有所刺缪,完全忽略了小说的文学的技巧与价值。”但吴趼人在实际创作中却不尽依循这样的原则,如《痛史》第六回写郑虎臣杀了贾似道逃走后说:

郑虎臣是从此走了。看官记着,下文方有得交代,他还建了许多事业呢。据正史上说起来,是陈宜中到漳州去,把他拿住了,在狱中瘐毙了他,算抵贾似道的命的。但照这样说起来,没甚趣味,我这衍义书也用不着做,看官们只去看正史就得了。

这段话的意思很清楚,吴趼人还是照顾到小说的“趣味”的。杨世骥在《文苑谈往·痛史》中也承认:“里面的故事颇有与史乘不符者,其长处是能以很大的篇幅去写那些无名英雄们的活跃,这些无名英雄们都是作者所添构出来的,所以非常使人感动。”

吴趼人是有一个历史演义小说创作的大规模计划的,《痛史》便是第一部。晚清的历史小说,正如阿英所说,“其目的是不在历史的写述的。如吴趼人的作品,写南宋的偏安,写两晋的混乱,是针对着晚清政治而说。”(《晚清小说史》)这正是借古鉴今,有为而发的意思,与吴趼人关于小说的社会教育功能的论述相一致的,这也就是《痛史》一书的主旨所在了。《痛史》第一回就明白讲述了这一宗旨:

我是恼着我们中国人,没有血性的太多,往往把自己祖国的江山,甘心双手去奉与敌人。还要带了敌人去杀戮自己同国的人,非但绝无一点恻隐羞恶之心,而且还自以为荣耀。这种人的心肝,我实在不懂他是用甚么材料造成的。所以我要将这些人的事迹记些出来,也是借古鉴今的意思。

纵观整部小说,行文之间也时时不忘这一宗旨,每每在紧要处提醒读者,如第三回写元兵屠城后说:“看官,只些便是异族战胜本族的惨状了,你道可怕不可怕呢?”同回中写吴文焕降元遭辱后又说:“看官,这便是卖国偷生的下场了,你道可怕不可怕呢?”作者以蒙元影射满清,鼓动人民反对异族的统治,民族主义的情感异常强烈。而晚清社会的某些现状,也在《痛史》中得到曲折的反映,如第十一回写不觉醒的愚民周老三,第十三回写胡仇的暗杀行动及对暗杀的看法,第十四回写全太后的小脚受辱,第十五回通过程九畴的一席话反对只讲“诚心、正意”之类的教育,而重申他的启蒙原则。这些都是有所为而作的。而在小说主人公之一谢枋得的身上,则寄托了作者自己的主要观点。谢枋得以为要兴复祖国,不但要士兵们奋勇战斗,还要时刻以爱国主义鼓动民气,教育后代,才能使事业后继有人,最终取得成功。这正是吴趼人对爱国主义的深刻理解。

《痛史》的缺点在于吴趼人“借古鉴今”的宗旨表现得太外露,使整部小说显得骨骼分明而血肉支离。人物刻划上也没有新的创造,如写“遗侠”胡仇飞檐走壁刺杀元朝大臣之类,纯粹是对旧时公案小说的拙劣模仿。但此书写到山河沦落的悲愤,忠臣义士的高风亮节,读之亦有催人泪下之处,尤其是写文天祥、谢枋得的就义,确实令人顿生敬仰之心,可惜描写过于仓促,不能细致淋漓,实是一大遗憾。

杨世骥《文苑谈往·吴趼人<历史小说总序>》云:“晚清历史小说自沃尧所撰《痛史》以后,一时风起云涌。”在这点上,《痛史》可谓开了风气之先。阿英《晚清小说史》则更谓:“在晚清的讲史中,这是最好的一部。”由此也可见这部《痛史》在晚清小说史上的地位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