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镜》简介|鉴赏
教育小说,四回,未完。雁叟著。载《月月小说》第二十一至二十四号,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九月至十二月出版。
小说写的是一个留学日本六年的教育家方完民回国后的一些经历。作者在结构剪裁上颇费了番工夫,开篇先写方完民的家乡安徽省城里有个教育总会,会里的人正在盼望方的归来,冀其回乡能有益于教育。此后才写完民自日本归来,至上海,与同乡会晤,讲了一番社会教育的理论,认为教育不仅是学堂的事,更是社会的事,整个中国民族都缺乏新文明的教育,所以要行新政必须先大力提倡教育。此后,小说场景转至南京,方的好友尹信闻知完民要来,准备开会欢迎他。作者借这个尹信的口,让他说出方完民自小至大的简历,说他从小就道德完善,热心公益。然后,场景又回到上海,说方完民接到他妻子的电报,知道母亲有病,即刻上船回乡。在船上目睹了中国人的不知秩序,不懂公德,愈益加强了他的社会教育的思想。回到家乡后,其妻所在的女学堂邀他去演讲,他就去讲了一番女权的道理。
与当时一般教育小说一样,作者写这样一部小说,只不过是要发表自己的一番见解,所以行文中总是充满了演说辞与相互讨论之类的长篇大论,而对于当时学界如何除旧布新的具体情形,往往不能真正详尽地描绘出来。与此相关的是,这类小说往往只有开头而不见后文,待作者所要发的议论一完,具体的情节他也就没有兴趣和能力写下去了。所以,这部《学界镜》的有头无尾,不仅仅是《月月小说》停刊的缘故,实在是这一类小说的性质所决定了的。
就小说中主人公所讲的社会教育的道理看,倒还有一些可取之处。而以一个新型教育家回国后的所遇所行来贯穿全文,把他作为一面学界的镜子去照见各种弊端和申述教育的亟需,也比单纯收集学界现象凑集成篇的同类小说要高明一些。这当然也是一种进步,值得肯定。
当小说作者将描述的焦点从“现象”转移到人物时,小说就向现代形式迈进了一步。但这种进步的趋向却是与“教育小说”本身的功利性质相矛盾的。因为作为“教育小说”,它自身就要求所写的人物只是一种工具,借以发挥作者的教育观点和反映学界的现状,而无法把人物本身作为真正的描写对象。可以说,“教育小说”走到了《学界镜》所达到的这一步,倘不突破本身性质的界定,确实无法再前进了。从这个角度来审视这半部《学界镜》,虽然存在着很多缺陷,却又实在也无可厚非。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