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赵风琴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

《春晓》这首小诗,几岁的儿童能朗朗背诵,多少诗家学者又说它有深功,“如参禅”,“非妙悟者不能道”(唐汝询《唐诗解》)。这种现象说明这首小诗虽不尚工巧,不假雕琢,表面看平淡无奇,但深层却蕴藉着耐人品味的韵致,非深入开掘不能探其奥妙。

古往今来写春的诗很不少,大多是通过看到的春的景象来抒发作者的情怀。《春晓》的作者,没写“春来遍是桃花水”(王维《桃源行》),没写“春阴垂野草青青”(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而是从传入耳际的春声入笔,写出自己对春的感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句,写出了作者对春声的直接感受。正睡得酣甜的诗人,也许是被群鸟的鸣唱唤醒,也许是被射进室内的阳光抚弄醒了。他一醒来,便听到啁啾起落的鸟鸣。“处处”两字使读者想到这鸟儿的啼叫也许来自花园,也许来自柳林里,把读者从室内引向大自然中,去体会那莺啭花香春意盎然的景象带来的美感。

任读者去想象吧,诗人却笔锋陡转,不再去管外面的景象,已沉浸在自己的感情世界里。在写感情世界时,他不采用“见景生情”的写法,而是“由声动情”。他记起了夜里的风雨声。春风春雨是可贵的,可那潇潇春雨也会打落那些虽然打扮着春天,却经不住风吹雨打的花朵。那因爱花而惜花的心情的描写,丰富了诗歌写春的内涵。

几句短诗由明媚而转忆夜雨,由喜春翻为惜春,夜与昼的转换,阴与晴的交替,感情的起伏波澜都在那平易自然的寻常语句中含蓄地表现出来,形成了独具韵味的境界。这首诗不以给欣赏者提供一种有限的生活图景为满足,它是以有限的画面和声音为基础,唤起读者对春的想象和感受。莱辛说:“到了顶点就到了止境,眼睛就不能朝更远的地方去看,想象就被捆住了翅膀。”(《拉奥孔》《世界美学》1961年第一期)看来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们都懂得含而不露、以少胜多的艺术力量的。

读《春晓》,除了能感受到阳光里鸟儿的啁啾,黑夜里的风声雨声以及作者的情感,还能体味到一种不急不忙,不是壮美,不是悲怆,也不是那种内情与外景和谐一致的优美,而是那种懒懒地醒来,缓缓地行动,静静地沉思的闲适美。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