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林场—给共产主义的伐木者·傅仇》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告别林场——给共产主义的伐木者·傅仇》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请记着今天大风雪的日子,

有一队伐木者告别林场。

让我们最后再看一看,

我们的心窝发热,喜气洋洋。

 

我们今年春天上山采伐,

遍山是封天的云杉、冷杉、赤桦。

我们把宝贵的木材送给祖国,

建设铁路、工厂、高楼大厦。

 

青山披着鹅毛雪花,

刚好一年,就告别“森林之家”。

山上留下年轻的幼树和母树,

我们请林墙来保护它。

 

胆小的獐子、大胆的金钱豹,

温驯的小鹿、肥美的马鸡;

别说我们已经走了,

随便来践踏我们的林区。

 

我们真不愿离开这里,

但我们还要去采伐新林区。

什么时候我们再回来?

最早也是一百年,一个世纪!

 

一个世纪,一百个年辰,

再走进这青山的已经不是我们;

而是一批批共产主义的新人

电气化的伐木者,我们的子孙。

 

那未来的美妙远景,

怎不使我们沉醉动心!

让我们在这山上刻下一块树碑,

把我们的历史和预言告诉下一代人:

“在祖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头,

正是我们最早走进原始森林的时候;

是我们为祖国采伐了第一批大树,

建设了新型厂房、学校、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走了,留下满山最好的树种。

到二十一世纪,你们上山的时候,

有一座新的无比茂盛的森林,

留给你们采伐,建设共产主义的高楼。”

 

再见了,我们亲爱的林场,

让我们的思想感情永远生在这里。

再见了,未来的共产主义的森林,

请接受二十世纪伐木者的敬礼。

 

1954年9月18日于四川理县大朗坝菩萨沟

 

 

《告别林场》系《森林之歌》组诗中的一首。

此诗作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诗人真挚地赞颂新一代伐木者建设祖国的热情,表现了他们对未来远景的美好憧憬。可以看出,诗的立意是高远的,艺术构思和表现也是精巧和成功的。

全诗以“告别”发端,紧紧扣住告别的涵意,层层敷陈,逐步展开丰富的想象。诗人没有描绘伐木工人的奋斗,没有展示伐木工人的气魄,而是娓娓动听地表述了伐木工人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的展望,这样写,正是契合了告别的深层意蕴,折射出他们充实的内心世界。

伐木工人在一年前冒着漫天风雪走进原始森林,为新中国采伐了第一批木材,去“建筑铁路、工厂、高楼大厦”。这是一片多么广袤丰富的大森林,在这里,他们留下了辛勤的汗水、留下了奋斗的欢乐,留下了创业的豪情。如今又是风雪满天,他们却要走了。他们真不愿意离开这儿,可是祖国的新林区又等着他们去开发,他们又将冒着鹅毛大雪踏上新的征途。诗作并没有到此结束,而是把笔触伸向未来,展开了更为美丽动人的想象。一百年以后的森林将会怎样?那将是无比的茂盛,而那时的伐木者将是有知识有文化的共产主义新人。灿烂而美好的远景怎能不使今天的伐木工人“沉醉动心”! 于是他们告别时,在可爱的林场“刻下树碑”,又留下了美好的祝愿和希望。这才是“告别”的全部底蕴。

清丽明快是《告别林场》的又一显著特色。与诗作的精巧构思相吻合,诗的语言自然平易,朴实无华,虽无更多的修饰语、形容词,亦无太多的感叹句、惊叹声,但诗人的真情实感却深深地溶化在这些平淡的诗句中,渗透出一种不假修饰的自然美。“青山披着鹅毛雪花,/刚好一年,就告别‘森林之家’。”似乎完全是口语化的,与首句的“请记着今天大风雪的日子”相呼应,恰到好处,浑然天成。而獐子、金钱豹、小鹿、马鸡等森林动物的信手插入,似也增添着一种生活的具感,更和大森林的气氛相一致,平淡中饱含深情,传递出一种特有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作者原注] 林墙,在一个森林伐区采伐时,留下伐区周围的树木,形成一道墙,称为“林墙”。它的作用是保护这个伐区(又称林场)留下的母树、幼苗、树种,让它多发育,长大成林。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