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则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1)。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2)。
【注释】
(1)顺之:将错就错。(2)辞:辩说;找借口。
【导读】
儒家从不回避君子的过错。孔子指出,当人们犯错之后,只要知道立即改正,那就是可以原谅的错误,只有那些知错不改的人才是真正出了过错,所谓“过而不改,是为过矣”(《论语·卫灵公》)。
孟子的时代距子贡并不很遥远,而子贡眼中“如日月之食”的“君子之过”,至孟子,已有了古今对比的喟叹。孟子看到的“君子”,不仅对错误采取将错就错、不予理睬的消极回避态度,更为恶劣的是还为自己的过错寻找理由,连正视承认也做不到,完全没有子贡所说的“日月之食”的风度了!这种犯过之后,不但不去改正,反而进一步掩饰的行为,表明犯过的主体根本没有打算悔过改正的愿望,这样的行为便是一错再错,是谓“贰过”。
孟子在比较分析古今君子对待过错的不同行为后指出,那些公开错、公开改的君子,受到人们的尊敬;而那些试图隐瞒回避、对过错顺其自然的人们,反而不受人们的敬重。这既给了那些敢于改正错误的人们以道德鼓励,体现儒家“知错能改即为善”的精神传统,又对当世对待过错的不正之风予以了警示。
【题解】
本则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1),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2),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3),其速已矣,何待来年?”
【注释】
(1)攘:盗窃。(2)损:减少。(3)非义:不合道义。
【导读】
孟子善用类比来说明自己的主张。当时,宋国有个大夫叫戴盈之,他看出百姓们对现在的税收政策很不满意,打算废去当前的关卡和市场的征税方式,恢复过去的税法,但又表示今年年内还办不到,想等到明年再彻底实行。
孟子用这个攘鸡贼的故事委婉地劝说戴盈之:明知攘鸡不合道义,非但没有即刻停止,反而提出“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的推诿的做法,这绝非君子所为。
孟子以“何待来年”的质问启示我们思考:掩饰过错是一种不肯改过的表现;承认过错后却故意拖延改过的时间,并不能从根源上遏制错误的再次发生,这是否同样缺少改过的诚意与决心呢?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