俳谐
又写诽谐。早在《古今和歌集》中已有诽谐歌的分类。至日本江户时代,俳谐主要指“连句”( “长篇俳谐” )和发句(由连句的第一句独立而成,“明治”后称为俳句)。由宗鉴和荒木田守武于室町时代末期创始的俳谐连歌(略称“俳谐” ),因战乱而一时衰落。江户时代初期著名俳人( “俳谐”作者)松永贞德制定俳谐规则,主张使用俳言(为和歌和连歌所不用的汉语和俗语),为振兴和普及俳谐作出贡献。以贞德为代表的“贞门”俳谐曾风靡一时,但由于规则烦琐,往往成为语言游戏而被以西山宗因为代表的“谈林”俳谐所取代。此派俳风清新泼辣,自由奔放,为当时商业中心的大阪等町人(商人)所欢迎,延宝年(1673—1680)末达到极盛。后因过于追求新奇,忽视诗情和格律,不久也无人问津。其间,山口素堂、上岛鬼贯等俳人曾力图恢复俳谐固有的诗意,而真正将真诚注入俳谐,使其进入艺术殿堂的是松尾芭蕉。他摆脱了“贞门”和“谈林”的影响,独自创立了闲寂、幽雅的蕉风,为一代俳谐之宗匠。芭蕉死后俳谐逐渐衰微。天明年间(1781—1789),与谢芜村(1716—1783)等俳人努力恢复蕉风,进行“俳谐”革新,史称“天明中兴”。但不久再度衰落,至文化、文政年间(1804—1830)俳风更趋低下,内容更为鄙俗,被称作“月并俳谐”。直至明治后才赋以新的艺术生命,改称为“俳句”。其主要作品有贞德的《御伞》(1651)、芭蕉的《俳谐七部集》、芜村的《芜村七部集》(1808)、小林一茶(1763—1827)的《我的春天》(1819)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