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研究·时代、地域和作者·《国风》非民歌说
《国风》非民歌说源自汉代经学。汉代经学奉《诗经》为儒家政教经典,以为《诗经》是为政治而作,篇篇句句都包含修身养性、治国经邦的大道理,故以为 “《诗》三百篇,大抵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史记·自序》)齐、鲁、韩、毛四家所言《诗》之作者也大多“国君”、“夫人”、“大夫”、“君子”之类。宋代之后,学者多认为 《国风》为民歌,然自朱东润《国风出于民间论质疑》发表之后,多有从者,详细论证,以为《国风》并非出自民间之民歌。于是两说相持不下,难分轩轾。
《国风》非民歌说当以朱东润先生为代表,其后论者虽多,皆未出其右。朱先生在文章中说:
1. “《诗》三百五篇以前及其同时之著作,凡见于钟鼎简策者,皆王侯士大夫之作品。何以民间之作,止见于此而不见于彼。”
案:“钟鼎简策”乃朝廷政教之专利,而诗歌为既可官方也可民间自由创作之艺术。且王侯士大夫之简策也载“民间之作”,如《左传》宣公二年载宋国筑城者讽主帅华元之歌,《左传》襄公四年载鲁人刺败将臧纥之谣。
2. “《关雎》中所言君子、淑女,何尝为民间之通称?琴瑟钟鼓,何尝为民间之乐器?在今日文化日进,器用日备之时代,此种情态,且不可期之于胼手胝足之民间,何况在三千年以前生事方绌之时代。《葛覃》云:‘言告师氏,言告言归。’民间何以得此师氏,随在夫家,出嫁之女,犹必事事秉命而行?”
案:“民间”相对官方而言,包涵民间各阶级阶层,非特指“胼手胝足之民”。且《诗经》时代,为财产权位继承人血缘之纯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礼法首先约束上层贵族,唯民间中下层 (含有人身自由之“胼手胝足之民”)之婚嫁才有个人选择之自由,才有产生“此种情态”之可能。
3. 从文化演进看,“后代之文化较高于前代,殆无疑义,何以三千年前之民间,能为此百六十篇之《国风》,使后世之人,惊为文学上伟大之创作,而三千年后之民间,犹辗转于《五更调》、《四季相思》之窠臼,肯首吟叹而不能自拔?”
案:《诗经》之地位多因经学的推崇而人为的拔高,曰“伟大之创作”,只是放在那特定的远古时代而言之,若以今日文学标准去鉴赏,未必高于今日民间之创作,况今日所见《诗经》,屡经历代乐官的修饰润色,已远非原貌。
4. 观古籍所载 “献诗”说,“知诗之为物,自出于公卿诸大夫列士之间,盖当时在列者以上始知有诗,其不在列者,则百工谏,庶人传语,未尝言诗也。”
案: “献诗”非“作诗”,况列士献诗可用他人 (包括民间) 之诗以讽谏。
5. “考之鲁、齐、韩、毛之说,凡《国风》百六十篇之中,其作家可考而得其主名者,其人莫不属于统治阶级,其诗非民间之诗也。”
案:汉代经生为了发挥儒家伦理观念而比附诗义,这一点早在汉代世习鲁诗的班固就已认识到了:“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婴皆为之传,或取《春秋》,采杂说,咸非其本义。”《毛诗序》则依史说诗,臆断作者。汉代四家之说皆不足据。况汉代四家并未言《国风》皆为统治阶级所作。据朱东润先生统计,《诗序》所言作者可考其主名者共69篇,其中明确为“国人”者27篇,“民人”者1篇,“百姓”者1篇,近占半数。“国人”、“百姓”皆是人民、民众之意,并非朱先生所言“皆为统治阶级之通称。”韩明安、林祥征 《诗经末议·评 〈诗经探微· “国风非民歌说”〉》对此考证甚详。齐、鲁、韩三家也并未言《国风》 皆统治阶级所作,如言《魏风·硕鼠》,齐诗曰:“周之末涂,德惠塞而嗜欲众,君奢侈而上求多,民困于下,怠于公事,是以有履亩之税,《硕鼠》之诗是也。” (桓宽《盐铁论·取下)鲁诗曰:“履亩税而《硕鼠》作。”(王符《潜夫论·班禄 (上)》) 谁作 《硕鼠》?身受履亩税之重敛者也。谁受履亩税之重敛?“困于下”之“民”也。就连认为 “《诗经》全部是圣贤亦即贵族们的作品” ( 《诗经探源》335页)的袁宝泉、陈智贤二位先生,在讨论《硕鼠》主题时却又力证三家之说“符合当时的历史真实”(《诗经探源》61页)。二位先生前后矛盾并非出于一时的疏忽草率,而是由于《国风》作者的庞杂、内容的丰富,使其全称判断难以自圆。
6. 《国风》中有80篇,由其自称之地位境遇、服御仆从,由其关系人之地位服御,由其所歌咏之人之地位境遇,服御仆从而可确知其为统治阶级之诗。
虽然艺术真实不等于生活真实,不能简单地根据诗人所惯用的夸饰之词来推断诗人的身分,但实事求是地说,此种考证较有说服力,基本可信。《国风》的确并非全是“小夫贱隶妇人女子之言”,它包含着民间各阶级阶层的作品。不过,要指出的是古人所说的“土风歌谣”,既包含劳动人民的集体口头创作,也包括贵族或文人运用民歌的乐调、形式所创作的作品。
此外,胡念贻先生《先秦文学论集·关于 〈诗经〉大部分是否民歌的问题》说: “《诗经》是 ‘民歌’ 之说,在先秦的典籍里找不到根据。”
《国风》是否民歌主要决定于其自身的性质,而不在于先秦典籍是否提供了根据。尽管如此,我们在先秦典籍中还是可以找到许多根据。参见“《国风》民歌说”条。
总之,《国风》非民歌说尚缺乏足够有力的论据。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