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与宗教·丛林诗歌
明代丛林诗歌与佛教自身的发展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即与佛教之消长同步。因而,丛林诗歌先是在明初有一兴盛的迹象,永乐后急遽落坡,至嘉、万之年,尤其是万历年后又重新繁兴,一直至明末清初势头不减。钱谦益《列朝诗集》、朱彝尊(1629—1709)《静志居诗话》等撰述均列专章容之,可见其也是明代诗史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憨山德清(1546—1623)《梦游诗集自序》,对明丛林诗歌的整体线索有一概述:“明初有楚石、见心、季潭诸大老,后则无闻焉。嘉、隆之际,予为童子时,知有钱塘玉芝一人,而诗无传。江南则予与雪浪创起,雪浪刻意酷嗜,遍历三吴诸名家,切磋讨论无停晷,故声动一时。”(《憨山大师梦游集》卷四七)所述大致属实。
楚石即楚琦(1296—1370),明初著名高僧,他最有名的诗是《西斋净土诗》数百首,与经义有关。其他还有《北游》集等,朱彝尊评其“风土物候,毕写无遗,志在新奇,初无定则”(《静志居诗话》卷二三)。
季潭即宗泐(生卒年不详),著有《全室外集》多卷,虽然入于佛门,但笃好儒术,有所谓“时宋学士景濂好佛,帝目为宋和尚;泐公好儒,帝呼以泐秀才”的说法(《静志居诗话》卷二三),因此其诗歌并不沦于空寂,也含有推叙功德、褒赞节义等经世论内容。时人徐一夔为之序,称为:“如霜晨老鹤,声闻九皋。清庙朱弦,曲终三叹。”(《四库全书总目》《<全室外集>提要》)
见心(生卒年不详)也称来复和尚,早有诗名,他的特点也与楚石、季潭等相似,一是与当时政体保持密切的关系,二是与当时著名文学家有广泛的交往。有诗文集《蒲庵》《澹游》二种。就诗风来看,朱彝尊将之与季潭做了一个比较,以为“盖全室风骨戍削,而蒲庵未免痴肥也”(《静志居诗话》卷二三)。
明初其他有名的丛林诗人还有智及(1311—1378)、守仁(生卒年不详)、如兰(生卒年不详)、德祥(生卒年不详)等。其中守仁、如兰都出于杨维桢(1296—1370)之门,诗学渊源很深厚,史称有奇才俊气。
明嘉靖年后,尤其在万历间,伴随着整个佛教中兴,沉积多年的丛林诗歌也再度开始活跃起来,僧人写诗成为一时风尚,而士大夫也愿意与这一类型的僧人交游,当时钟惺对此有一概括,曰:“金陵吴越间,衲子多称诗者,今遂以为风。大要谓僧不诗,则其为僧不清;士大夫不与诗僧游,则其为士大夫不雅。”(《隐秀轩集》卷一七《善权和尚诗序》)其中诗僧最著名者即有雪浪洪恩(1545—1608)与憨山德清等。
雪浪洪恩交于当时文人如董其昌、陈继儒(1558—1629)、冯梦祯、屠隆、管志道等,钱谦益也曾师事之。据文献所载,雪浪“所出声诗,无不脍炙人口,尺牍只字,得为珍秘”(《憨山大师梦游集》卷三○《雪浪法师恩公中兴法道传》),游于吴越之间,竟达“士女如狂,受戒礼拜者,摩肩接踵,城郭为之罢市”(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七)的地步①。
受到雪浪的影响,其门下也多能诗者,如癯鹤宽悦、雪山法杲、一雨通润、巢松慧浸、汰如明河,至再传弟子苍雪读彻等,均为当时著名诗僧。尤以雪山最为突出,有诗集8卷,受到王稚登(1535—1612)的高度评价,钱谦益则称为“法门义虎,横绝众流”,“亦当为近代诗僧领袖”(《列朝诗集小传》“雪山法师杲公”条)。由这些人的带动,僧门对诗的热衷越趋普遍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社会风气、包括诗风的变化,并构成了晚明诗坛景象的一部分,直至延续到明末清初②。
注释
① 对于雪浪洪恩的详细研究,参见廖肇亨《雪浪洪恩初探》,载台湾《汉学研究》第14卷第2期(1996)。② 明末清初的丛林诗歌创作与诗论思想情况,可参见廖肇亨《明末清初丛林诗论初探》,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集刊》第20期(2002)。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