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论·诗论·谈龙录》简介介绍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曲论·诗论· 谈龙录》新诗鉴赏

诗论,一卷,清赵执信撰。执信见《饴山堂集》。

清康熙间风行于诗坛的是王士禛所倡导的“神韵说”。在这种理论影响下,清初诗歌创作中敢于直面人生、充满奋斗呼号的风气渐归沉寂,而追求朦胧诗境和借模山范水以写禅悦之趣的作品逐渐多了起来。赵氏对“神韵说”和当时诗风都是不满的。他拈出吴乔所言“诗中须有人在”,以对抗“神韵说”。他说:“余服膺以为名言。夫必使后世因其诗以知其人,而兼可以论其世,是又与礼义之大者也。若言与心违,而又与其时与地不相蒙也,将安所得知之而论之。”因为诗人在自己作品中摅写了自己真实感受,所以才能在其中再现当时的社会现实,后人也才能据此知人论世。

他还以王士禛自己作品为例说明自己的主张。王氏曾为钦差大臣奉使祭告南海,此本美差,而其《留别相送诸子》诗中云:“芦沟桥上望,落日风尘昏。万里自兹始,孤怀谁与论?”“此去珠江水,相思寄断猿。”对此,赵氏问道:“不识谪宦迁客更作何语?”他认为这就是“诗中无人”。他还把“诗中有人”和诗言志联系起来:“诗以言志,志不可伪托,吾缘其词以觇其志,虽传所称赋列国之诗,犹可测识也,矧其所自为者耶?今则不然,诗特传舍,而字句过客,虽使前贤复起,乌测其志之所在?”可见所谓诗中之“人”,乃是指作者之“志”。他主张作者应该根据自己的志向、志趣从事创作,反对言与心违,无病呻吟。

赵氏重视富于社会内容的作品,强调“文以意为主,以语言为役”,使得语言为内容服务。

他还认为应该允许多种风格存在:“后人得以各从其所近,非第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极则也。”赵反对以“神韵”“含蓄”为唯一尺度衡量一切诗作。

他主张奖掖后进,但反对借此拉帮结派,这些都是针对当时文坛歪风的。

此书得名与王士禛的争论。《长生殿》作者洪昇在王士禛宅曾言:“诗如神龙,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王嘲笑说:“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赵说:“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谈龙”是当时有关诗学的一场重要争论,因此,赵执信用以名其谈诗专著。

此书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排印本,由今人陈迩冬校点。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