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典籍·史记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古代典籍·史记

130卷。汉司马迁撰,褚少孙补。司马迁(前154~前86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谈之子。司马谈任武帝太史令,有修史的任务,但未完成。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完成修史任务。司马迁幼时诵读古文经典,从学于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早年游踪遍及当时大半个中国,考察风俗,搜集传说。初任郎中,元封三年(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有机会读皇家图书。太初元年(前104年)对历法进行改革,撰有《太初历》。后因替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他的史学巨著。他决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是怀着“述往事,思来者”(《报任安书》)的愿望,撰著此书的。开创了传记体史书先例。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修于汉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间(前104~前91年)。后来其书有缺,褚少孙为之补撰。褚少孙是元帝、成帝年间的一个博士,凡少孙所补大都标明“褚先生曰”。清人钱大昕说:“少孙补史,皆取史公所缺,意虽浅近,词无雷同。”褚少孙说:“臣幸得以文学为侍郎,好览观太史公之列传。列传中称《三王世家》文辞可观,求其世家终不可得,从长老好故事取其封策书编列其事而传之,令后世得观贤王之旨意。”这说明褚少孙补史的动机和材料来源。司马迁职居史官,依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国春秋》以及诸子百家之书;利用国家图书收藏的文献以及足迹遍全国,采访、考察耳闻目睹的亲身阅历;又有他父亲积聚的史事记录,所以《史记》取材极其丰富。司马迁42岁动笔修撰《史记》,后来遭官司停下来,50岁出狱,继续发愤著书,约于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定稿。前后经过十八个春秋,他以毕生的精力,为后人留下了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事起于传说中的黄帝,迄于汉武帝末年,首尾共3000年左右。《史记》130篇,526 500字。体例分五部分,即“本纪”12卷,“世家”30卷,“列传”70卷,“书”8卷,立“十表”作为通史事的脉络。这种写史形式为后世所沿用。“本纪”以历代帝王为主,按年月记各时期的大事,形式近于编年体。“表”分世表、年表和月表三种,把重要的历史大事或历史人物,按年代或时期用表格的方式表示出来,其中以《十二诸侯年表》和《六国年表》最为重要。“书”专记典章制度兴废沿革。八书之中的《礼》、《乐》、《律》、《历》和《封禅》等篇价值较高。“世家”记载诸侯列国和一部分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列传”记载帝王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少数民族、邻近国家和各种行业(如儒林、货殖、日者、龟策等)的事迹。人物列传的次序大致按时间先后排列,关系相近的列在一起。“列传”最后一篇为《太史公自序》。

《史记》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货殖列传》反映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对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价值。班固称此书“是非颇谬于圣人”,可见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司马迁说:“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肯定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历史功绩。《史记》是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在他死后公布于世的,初名《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后来简称《史记》。为《史记》作注的人很多。后世通行的《史记》三家注为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和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后有梁王绳的《史记志疑》,清末郭嵩焘的《史记札记》,今人陈直的《史记新证》,近人张淼楷的《史记新校注》。日本泷川资言(泷川龟太郎)的《史记会注考证》。哈佛燕京学社编印的《史记及注释综合引得》,是检查《史记》词句的工具书。1957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史记研究资料和论文索引》。版本很多,以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本最为通行。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