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绘画、雕塑·基里柯
意大利画家。出生于希腊,又在罗马的古代废墟中长大。他决定成为一名画家是在他已经读了工程专业之后的事。1911年赴巴黎前,他曾在雅典和慕尼黑接受学院训练。1915年他被召回国参军。两年后他在费拉拉军医院中结识了卡拉,两人都因精神失常而住院。因这次相遇,促成了现代艺术史上一个重要流派——形而上画派的建立,1918—1919年,基里柯旅居弗罗伦萨和罗马,此间曾与“赞扬塑造”团体合作过。1924年之后,他又在巴黎呆了几年,在这段居留期间的前几年当中,他与超现实主义者非常投合,并且参加了他们的展出。以后他便分居于巴黎、米兰、弗罗伦萨和罗马等地。基里柯对乔托、毕也洛画中静寂至极的人物、物体和空间表现深感兴趣。而伯克林、克林格尔的象征主义和尼采的哲学观念也给了他极大的影响。1910年左右基里柯创作了一系列恰似尼采散文中描写的“意大利广场”作品,这些市景作品乍看起来是现实的环境描绘,但这种现实感会很快消失,而代之以梦幻般的非现实意境。这是一个森郁的梦魇的世界。舞台布般虚幻僵冷的透视法,超乎常理的投光和拉得长长的阴影构成了一幅幅骇人的画面。栉比的排满拱门的屋墙形成的坚实体与全然空旷的广场空间造成了强烈对比。此外,那些文艺复兴时代的楼塔,废置的大蓬贷车和幽灵般的火车,在幽暗的拱廊下显得异常矮小的人物——所有这些使画面充满着一种鬼魅的气氛、基里柯塑造的形象在死寂的光线中具有一种永恒的灵光,它们看起来就好象是自身的纪念碑。1915年以后,尤其是1917年形而上绘画运动开始,他的幻想街景作品里已经有了“人偶”——由非人物体(饼干、地图破片等) 拼凑出的怪异而无面孔的人。这些充满虚无和悲怆的绘画也仍然是源自尼采的哲学。1918年后,形而上绘画的美学理论刚成形不久,基里柯却改变了他的风格,文艺复兴的经典名作把他的画面带回到一个由古典庭园、岁马式别墅及人和马群交织而成的世界里。这时的作品多半强调线条和视觉的真实,因而具有具象性。第二次长期逗留巴黎期间 (1924年之后),由于他早期的作品受到当代超现实主义的普遍欢迎,他又回到原来的形而上风格。但此时他的作品已变得更具图象性和华丽气氛,不像先前那样拘泥于客观世界中的冷酷现实了。他晚年的风格愈来愈近似学院派的作风,此期的作品虽然自有其杰出之处,但却欠缺他早期形而上绘画中独特的诗意。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