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体·诗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文学·文体·诗

古代的 “正统文学”。诗最初与音乐、舞蹈是一体的,是一种乐歌,可以载歌载舞,诗即歌词,故 《尚书·尧典》 说: “诗言志,歌永言。” 班固 《汉书·艺文志》解释: “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 《毛诗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是一种有节奏韵律的文体,节奏韵律并非一成不变,于是就有各种诗体。齐梁以前,决定节奏韵律的基本因素是诗句的字数,即句式。现存节奏韵律最简单的诗体是 《吴越春秋》 上所引的一首古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这首被后人称为 《弹歌》 的二言诗,其时代不可考,过去有人认为是黄帝时代的作品。周秦以来,诗歌的节奏韵律逐渐由简入繁,从句式上说,就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及各种句式混合的 “杂言”。在秦汉以前,虽然以四言为主,但各种体式都已具备。三言如汉武帝所作 《天马歌》: “天马来,从西极,陟流沙,九夷服……” 四言是当时最流行的句式,《诗经》中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四言,如《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五言如汉成帝后妃班婕妤的 《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冰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六言如楚霸王项羽的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其中 “兮” 为语气词)。七言如汉武帝时被远嫁西域乌孙国的公主刘细君的 《悲愁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句式长短不一、节奏富于变化的 “杂言”,如西汉祭日神的乐章 《日出入》:“日出入安穷? 时世不与人同。固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 乐府民歌 《上邪》:“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魏晋以后,五言和七言成为最流行的体式。南朝时期,随着四声 (平、上、去、入) 的发现,讲究声律成为时尚,即按照一定的音调规则来遣词造句,目的是让诗吟诵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齐梁之间的诗人沈约说: “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 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易。” “音韵尽殊” 是说同一诗中不用同韵字 (除了句末押韵的字),“轻重悉易” 是说两句之间平仄要参差相配,如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下句就应当是“平平仄仄平”。这就是所谓 “格律”。发展至唐代,格律愈来愈严密,包括字数、句数、平仄、对仗和押韵都有严格的规定,诗遂有近体与古体之分,传统的诗体基本定形。古人所谓 “诗”,与今人所谓 “诗歌” 不完全相同,特指古体诗和近体诗,唐宋以后新兴的词曲不在诗国。儒教经典中有一部《诗经》,故“诗” 在后代被视为 “源远流长” 的正统文学。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