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佛教·法相宗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宗教学·佛教·法相宗

中国佛教中教义最深奥的宗派。又称法相唯识宗或唯识宗,因其通过分析所谓 “法相” (宇宙一切事物的形相) 而得出 “万法唯识” 的结论,故得名。创始人玄奘就是著名的唐三藏,他于唐太宗贞观三年 (公元629年) 前往印度留学,精研佛教经典,成为全印度最有学问的僧人。贞观十九年,玄奘谢绝了印度国王和僧俗的一再挽留,携带着六百多部佛经回到长安,在大慈恩寺开始了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译经事业。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玄奘先后译出大小乘经论七十五部,占唐代新译佛经的一半以上。玄奘在译经的过程中同时讲学,创立宗派,中外弟子有数千之众,其中以窥基最为出色,事实上,法相宗是经由窥基的努力才完全建成的。法相宗传授的基本上是印度瑜伽行派的思想,以 《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为主要经典,其基本思想可以用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来概括。所谓“唯心”,是说宇宙万物都出自内心,心外无物; 所谓 “唯识”,是说诸法 (物) 皆生于主观的“识”。依法相宗所说,人有 “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六识很好理解,无非就是视、听、嗅、味、触等感觉和知觉。第七识末那就有些神秘,据说是自我本体的显现,能起思考作用,是前六识与第八识之间的纽带。第八识阿赖耶则是前七识的共同依据,叫作 “根本依”。宇宙万物都是由阿赖耶识所变现,而为眼耳鼻舌身意等前六识随缘执取,以为 “法相”。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阿赖耶识中蕴藏着种种性质不同的种子。由于阿赖耶识中的种子不同,众生先天具有的本性也各异,据法相宗说,众生依其本性分为五类,其中只有四类具有佛性,能够成佛,另有一类没有佛性,只能永远沉沦于生死苦海而得不到解脱。这就是 “五种姓” 说。为了阐释唯识论,玄奘还引入了印度的因明学 (一种推理证明的方法,类似现在的逻辑学),使法相宗在哲学史上的意义超过了其在宗教史上的意义。玄奘从印度搬回的唯识学和因明学,在当时还是一种新奇的学问,他的门徒都想独传衣钵。据说,窥基要求玄奘只给他一人讲解唯识学,而另一个徒弟却买通了看门人,潜入讲室偷听。玄奘这边才讲毕,这位徒弟就已经在外面聚众开讲唯识论了,窥基落后一步,很不高兴。玄奘便安慰他说,他虽然讲唯识,却不懂因明,我传授因明给你。法相宗的思辨色彩太强,加上其教义过分繁琐,很难引起一般佛教信徒的兴趣,所以在数传之后,即归消沉。但其 “万法唯识” 的认知模式,却对近现代学者颇有影响,如梁启超、谭嗣同等都特别推崇,熊十力甚至将其哲学名为“新唯识论”。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