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散文·唐代散文·李华·吊古战场文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唐宋散文·唐代散文·李华·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 鸟飞不下,兽挺亡群。亭长告余曰: “此古战场也。尝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伤心哉! 秦欤汉欤? 将近代欤?

吾闻夫齐魏徭戍,荆韩召募。万里奔走,连年暴露。沙草晨牧,河冰夜渡; 地阔天长,不知归路; 寄身锋刃,腷臆谁诉? 秦汉而还,多事四夷。中州耗斁,无世无之。古称戎夏,不抗王师; 文教失宣,武臣用奇。奇兵有异于仁义,王道迂阔而莫为。

呜呼噫嘻! 吾想夫北风振漠,胡兵伺便; 主将骄敌,期门受战。野竖旄旗,川回组练。法重心骇,威尊命贱; 利镞穿骨,惊沙入面。主客相搏,山川震眩; 声析江河,势崩雷电。至若穷阴凝闭,凛冽海隅,积雪没胫,坚冰在须,鸷鸟休巢,征马踟蹰; 缯纩无温,堕指裂肤。当此苦寒,天假强胡,凭陵杀气,以相剪屠,径截辎重,横攻士卒。都尉新降,将军覆没; 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无贵无贱,同为枯骨。可胜言哉!

鼓衰兮力尽,矢竭兮弦绝; 白刃交兮宝刀折,两军蹙兮生死决。降矣哉终身夷狄战矣哉暴骨沙砾。鸟无声兮山寂寂,夜正长兮风淅淅; 魂魄结兮天沉沉,鬼神聚兮云幂幂。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伤心惨目,有如是耶?

吾闻之,牧用赵卒,大破林胡,开地千里,遁逃匈奴。汉倾天下,财殚力痛。任人而已,其在多乎?周逐猃狁,北至太原,既城朔方,全师而还。饮至策勋,和乐且闲,穆穆棣棣,君臣之间。秦起长城,竟海为关,荼毒生灵,万里朱殷。汉击匈奴,虽得阴山,枕骸遍野,功不补患。

苍苍蒸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谁无兄弟?如足如手。谁无夫妇?如宾如友。生也何恩?杀之何咎?其存其没,家莫闻知;人或有言,将信将疑。悁悁心目,寝寐见之; 布奠倾觞,哭望天涯。天地为愁,草木凄悲。吊祭不至,精魂何依?必有凶年,人其流离。

呜呼噫嘻! 时耶命耶?从古如斯! 为之奈何? 守在四夷。



****



《吊古战场文》约作于玄宗天宝末年,作者李华时任监察御史或右补阙。他曾奉命出使朔方,亲见了北方古战场的悲凉景况,深受触动而发为此文。

盛唐时期,王朝统治者大事边土拓展,穷兵黩武,给广大人民特别是边地民众带来了深重灾难,作者有鉴于此,撰作了这篇著名的散文。文章以四言为主,杂以骈体、辞赋用语,文、情、韵相辅相成,读之有一种回肠荡腑之概,抑扬顿挫之韵,成为千古乐诵之作。



****



就其内容看,文章可分为五段——

第一段(第1节):古战场惨象

——亭长点题,引发全文

第二段(2-4节):历数三军尝覆之事变,又分三层;

第一层(2节):秦汉以来弃王道,尚黩武

——三军初合未覆

第二层(3节):战场上之残酷场景

——三军正覆之时

第三层(4节):化恻怆为悲歌

——三军已覆及覆后

第三段(5节):解决边患在守不在战

——关键在于用人得当

第四段(6节):痛诉战殁者家人无限哀思

——为战殁者吐气,使黩武者炯戒

第五段(7节):推行教化,守在四夷

——施仁政之必然结果

以下分段略讲——



第一段:古战场惨象

——亭长点题,引发全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 鸟飞不下,兽挺亡群。亭长告余曰: “此古战场也。尝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伤心哉! 秦欤汉欤?将近代欤?

一、诠词释句:

无垠与敻不见人——无垠,无边。敻(xiòng兄去),同“迥”,远也。这二句是说,边塞之间,浩浩乎皆平沙无涯,迥远而不见人烟。

黯与曛与挺——黯,心神沮丧样子。曛,无光也。挺,同“铤”,疾走的样子。

亭长与将——亭长,地方小吏,掌管治安等事。秦汉时以十里为一亭,设亭长一人,唐代沿袭其制。将,还是。

二、略述大意:

浩渺的旷野漫无边际,迥远不见人迹;大河蜿蜒如带,群山迭迭连绵。昏沉沉的惨淡荒凉,悲风号而日光暗。那飞蓬折断,野草黄枯,凛冽有如落霜的秋晨。禽鸟惊飞而无处落脚,走兽狂奔而离群失散。亭长对我说:“这就是古战场,三军曾经在此溃败覆亡。不时传来鬼哭啾啾之声,天阴之时常能听见。”这真令人伤情痛心啊! 不知这战场是秦代的呢,汉代的呢,还是近代的呢?

第二段:历数三军尝覆之事变



此段文字较多,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秦汉以来弃王道,尚黩武——三军初合未覆

吾闻夫齐魏徭戍,荆韩召募。万里奔走,连年暴露。沙草晨牧,河冰夜渡; 地阔天长,不知归路; 寄身锋刃,腷臆谁诉? 秦汉而还,多事四夷。中州耗斁,无世无之。古称戎夏,不抗王师; 文教失宣,武臣用奇。奇兵有异于仁义,王道迂阔而莫为。

一、诠词释句:

徭戍、召募与暴露——徭,服役。戍,守边。召募,以财招兵。暴(pù曝)露,此指于野外冒风雨、顶寒暑,劳苦奔走。

腷臆与四夷——腷(bì必)臆,抑郁愁闷。四夷,古代汉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中州耗斁——中州,中原。耗斁(dù妒),消耗败坏。耗,损也。斁,败也。连上几句是说,秦汉以来,好举兵征伐四夷,中原也频遭战争之苦。

戎夏与王师——戎夏,指中原地区及其四境。王师,即天子之军队。古代认为天子以教化安天下,外邦不敢抵拒王者之师。

文教失宣与王道迂阔——文教,此指古代帝王用来驾驭天下的礼乐教化的典章制度。失宣,不重视、不提倡。王道,此与“霸道”相对。前者是指以教化治国治民之法;后者则指用武力制服天下。迂阔即迂腐骛远,不切实际。

莫为——没有人去做,去实行。

二、略述大意:

我听说,齐国与魏国是征发百姓来守卫边塞的,而楚、韩二国则实行募兵制,即以金钱来募集兵员。兵卒们长年于道途上奔劳,且连年露身于郊野,十分辛苦。早上,在沙漠草地上放马;夜间,则踏着寒冰渡河。茫茫的辽野,不知归路何方?置身于长矛锋刃之间,向谁倾诉自己的苦情?秦汉以来,当权者总是常举兵征伐四夷,国力消耗殆尽,几乎朝朝代代如此。古人认为不论四方异族,还是中原地区,圣王的大军是无人敢于抵抗的。自从仁义教化不事倡导后,军事将领们则惯于用武力,以奇计诡谋来征服对方。其实,用奇兵获胜同以仁义谋国是不同的,其结果是:远离了王道。

第二层:战场上残酷场景——三军正覆之时

呜呼噫嘻! 吾想夫北风振漠,胡兵伺便; 主将骄敌,期门受战。野竖旄旗,川回组练。法重心骇,威尊命贱; 利镞穿骨,惊沙入面。主客相搏,山川震眩; 声析江河,势崩雷电。至若穷阴凝闭,凛冽海隅,积雪没胫,坚冰在须,鸷鸟休巢,征马踟蹰; 缯纩无温,堕指裂肤。当此苦寒,天假强胡,凭陵杀气,以相剪屠,径截辎重,横攻士卒。都尉新降,将军覆没; 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无贵无贱,同为枯骨。可胜言哉!

一、诠词释句:

胡兵伺便与期门受战——胡兵,此指北方或西方少数民族的军队。伺便,趁便,即伺机而动。期门,辕门,此指军营之营门。受战,应战。这二句是说,胡人军队常常伺机而动,中原主将骄横轻敌,往往胡兵攻到营门口才仓皇应战。

组练与入面——组,即组甲,军士所穿之铁衣;被练,即步卒所穿之服。“入面”,即朴面。

至若穷阴凝闭——此指冬日天空情状:严冬阴霾,层云凝结紧闭。

缯纩无温与当、假——缯纩(zēng kuàng增况),缯,古代丝织品总称。纩亦作“絖”,絮衣之新丝绵。因为天寒地冻,即使穿上这些也不觉温暖。当,值。假,同“借”。

凭陵、杀气、剪屠——凭陵,凭借有利地势去侵犯别人。一说,陵,通“凌”,凭凌,逼压。杀气,寒气,肃杀之气。剪屠,攻击杀戮。

巨港与胜言——巨港,此指大河。胜言,尽言。胜(shēng),尽也。

二、略述大意:

真可叹,可悲!那北风卷沙折草,尽情施虐之时,正是胡兵趁势袭击之机。而中原的主将们骄惰轻敌,敌人到了营门才匆促迎击。广野里处处插上牛尾战旗,平川间众多兵卒奔驰作战。军法峻严,战士心颤;威权至尊,生命一钱。锋利箭头,可穿骨头;猛烈风沙,刺破面皮。守军与外敌拼命搏杀,高山与大河也震得昏迷;战鼓、呐喊之声将把江河震裂;冲锋陷阵之势,压倒雷鸣电掣。及至冬云浓墨地凝聚天空,凛冽冷风袭击海角;积雪涨膝盖,氷凌挂胡梢;猛禽鹰鹞蜷缩窠里,壮健战马也不敢奔驰;絮绵新袄也没有了暖意,皮肤皲裂手指僵硬。正值这样的严寒季节,胡兵就成了天骄,仗着这肃杀之气,凶残地侵扰横戮。他们还拦路截夺军用物资,横行沙场,攻击士卒。都尉刚刚战败投降,将军也即遭受屠殁;一瞥所见,尸首填塞了河港和堤岸,殷红之血灌满了长城洞窟。不论高贵与卑贱,全是一堆白骨。此种悲惨场景怎能尽述!

第三层:化恻怆为悲歌——三军已覆与覆后

鼓衰兮力尽,矢竭兮弦绝; 白刃交兮宝刀折,两军蹙兮生死决。降矣哉终身夷狄,战矣哉暴骨沙砾。鸟无声兮山寂寂,夜正长兮风淅淅;魂魄结兮天沉沉,鬼神聚兮云幂幂。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伤心惨目,有如是耶?

一、诠词释句:

两军蹙兮——蹙(cù促),迫近,此作接触解,是说两军作生死肉博。

降矣哉等二句——这二句是说两军决斗,投降吧,终生成为异族俘虏;奋战呐,则落得个于丘沙上尸骨暴露。砾(lì),碎石或碎瓦。

淅淅与幂幂——前者说夜风萧瑟,后者是指惨氛密布的形景。幂(mì密),覆盖,笼罩。

二、略述大意:

鼓声低沉啊战士力竭,箭已射尽啊弓弦断绝;白刃互砍啊,宝刀断折,两军近而肉搏啊生死相决。败降吧,终身沦为异邦奴仆;奋战啊,只怕于沙荒露骨! 禽鸟无声啊群山默默而立,夜色悠长啊寒风淅淅而啼;冤魂难散啊天色昏昏沉沉,鬼神汇聚啊愁云四布密密。看哪,日光惨淡啊,荒草离离;月色凄清啊,霜雪弥弥。试想,还有比这更加让人疾首痛心泣血的惨景吗?

第三段:解决边患,在守不在战

——关键在于用人得当



吾闻之,牧用赵卒,大破林胡,开地千里,遁逃匈奴。汉倾天下,财殚力痡。任人而已,其在多乎?周逐猃狁,北至太原,既城朔方,全师而还。饮至策勋,和乐且闲,穆穆棣棣,君臣之间。秦起长城,竟海为关,荼毒生灵,万里朱殷。汉击匈奴,虽得阴山,枕骸遍野,功不补患。

一、诠词释句:

牧与林胡——牧,此指李牧。战国末年,赵国良将李牧驻守雁门郡(今山西北部),谨慎守备,不轻易出战。后来一举大破匈奴十余万骑,降服了林胡,单于逃走。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近赵之边城(详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林胡,古代匈奴族之一支。

财殚力痡——殚(dān单),竭尽。痡(pù铺),病,此指疲惫。

猃狁与朔方——猃狁(xiān yǔn险允),亦作“玁狁”。周朝时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放,秦汉时称匈奴。周宣王时,猃狁入侵,尹吉甫率兵逐至太原(今宁夏固原一带)而归。朔方,古代地名,与猃狁活动地区相近,汉武帝时设朔方郡。在今宁夏灵武一带。

饮至策勋与穆穆棣棣
——饮至,是指古代军队出征凯旋时,要到宗庙告祭,然后饮酒祝贺。策勋,把功勋记载在简册上。穆穆棣棣,是说仪态端庄安详的样子。一说,棣棣是指雍容娴雅的气氛。

朱殷与阴山——朱殷,指鲜血,朱红色。殷,赤黑色,鲜血原是红色,时间一久,变成了赤黑色。阴山,指于黄河河套以北、大漠以南诸山脉之统称。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北征匈奴,用死伤兵力数万的代价,终于控制了阴山一带地区。

二、略述大意:


我听说,战国时李牧只统领赵国士卒,就在北方疆土上大破了匈奴之一支——林胡,赶跑了强横的匈奴,开拓了边疆。但汉朝却动用了全国兵力,最后国力尽耗,百姓劳苦。其实,成败在于用人得当与否,选任良将就行,并不在于要众多兵卒。周代猃狁入侵,周人北征直至宁夏太原;又在朔方修筑了城池,全军胜利而归。还于宗庙高祭,宴饮记功,团结安详,和穆雍容的气氛,弥漫在君臣之间。秦代修筑长城,东至大海筑关,傍山修墙,长达万里,但因此戕害了天下百姓,赤血浸染了江山。汉代征伐匈奴,虽然夺得了阴山一带大片土地,但尸体相枕堆满旷野,真是功绩难以补偿祸患!



第四段:痛诉战殁者家人无限哀思

——为战殁者吐气,使黩武者炯戒



苍苍蒸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谁无兄弟? 如足如手。谁无夫妇?如宾如友。生也何恩? 杀之何咎?其存其没,家莫闻知; 人或有言,将信将疑。悁悁心目,寝寐见之; 布奠倾觞,哭望天涯。天地为愁,草木凄悲。吊祭不至,精魂何依? 必有凶年,人其流离。

一、诠词释句:


苍苍蒸民——苍苍,众多的样子,蒸,同“烝”,众也。烝民,即众民。

悁悁心目——悁悁(juān捐),忧闷的样子。心目,指内心。

布奠倾觞——布奠,摆好了祭品。倾觞,倾倒酒水祭地。

人其流离——其,犹“将”也。这句是说,百姓们还将颠沛流离。

二、略述大意:

天下众多百姓,哪个人没有爹娘?从小就又提又携,且捧且背,精心照料,唯恐不能成长;又哪个没有兄弟,亲密有如手足;又哪个没有夫妻,相敬相爱,情深意长?他们活着,朝廷给予什么恩泽?又有什么过错,朝廷要驱赶他们进入鬼哭狼嚎的生死场?战场上的是生是死,家中人毫不知情;有时虽传来音讯,又使人将信将疑。白日心忧眼含泪,入夜相见在梦里;现在,摆好祭品洒酒在地,放声号哭望天际。莽莽天地为之忧愤,殷殷草木无不悲凄;凭吊祈祷路遥难至,亲人的魂魄啊,何处归依?都说,大军之后必有灾年,百姓还将逃荒流离!

第五段:推行教化,守在四夷

——施仁政之必然结果



呜呼噫嘻! 时耶命耶?从古如斯! 为之奈何? 守在四夷。

一、诠词释句:


守在四夷——语出《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古者天子,守在四夷”。意谓古时圣贤帝王施仁政,行王道,四夷为天子守土,战争就可以避免了。

二、略述大意:


啊! 唉!莫不是时运所致,还是命中注定? 自古以来就是如此,有无办法改变它呢?那得依恃朝廷推行仁德教化,让异族衷心归附,战祸就不会再起了。



****



李华此文,原是为古战场作“凭吊”之散文,最后却变成了一篇有思想、有论据,且又富有感情的反黩武的谏表。其实,吊古只是手段,反黩才是真意。因此,本文的主旨在于:吊战场,反黩武。

依照此旨的要求,作者调动了种种艺术手段为之服务。主要有——

第一、在题材选取上

它的题材是写战场。古今战场众多:有城邑的,有郊原的,有沿江的,又有循湖的,还有峦岳深谷等等。但是此文偏偏选择了边地。为什么?大概是边地,历代多战事,取材方便;或者边地多荒凉旷远,更好造境;还有更重要原因是文旨的需要。正如清人浦起龙所说:“战场所在多有,文则专吊边地,非泛及也。开元、天宝间,迭起外衅,藉以讽耳。与少陵《出塞》诗同旨。”(见《古文眉诠》卷五十五)

第二、在结构营造上


文章结体围着文旨需要而设,此乃常理。但此文在文章布局上有自己的妙着。试看,文章开头,劈空就为人们描绘了一幅战场图;继之,用“借点法”(李扶九语),历叙前代之战事成败故事,然后开始正写战争场景,达到淋漓尽致;在末段却又出了奇笔,嵌入一段写“家”的文字,为“战殁者”家人抒发质疑与哀思,留下了余波;最后,文尾结题:在守不在战。

前人认为这篇文章,专写战事、战场,以及战事引发的种种严重后果,“将秦汉及近代上下数千百年,反反复复写得愁惨悲哀,不堪再诵”(《古文观止》评语)。文中词意悲切,感情激楚,确实有些令人难以卒读。这大概也是作者所要的效果吧! 其实却是千古“乐诵”之至文!

第三、在手法运用上


清人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曾经于“评解”中说:

但用赋体为文,段段用韵,感慨悲凉之中,自饶风韵,故而人人乐诵。且可为穷兵者炯戒,可为战场死者吐气,读者无不叹息,真古今至文也。

李华这篇文章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确是多样的,其艺术效应也是显豁的。它以文旨为中心,采用了以下种种手段——

为了便于铺陈,即用了赋体手法,竭力张扬,多方渲染,异峰突起,使战场惨景,战事后果,得以尽情显露。

为了更好抒情,又引入了骚体文段,抒发了作者发自肺腑的悲壮之气,凄惋之情,写得十分真挚,不能不让人为之掬泪。

为了深刻揭露,还借助了写实与想象结合手段,具体细致而震撼心灵地描摹了战争中种种残酷场景:荒旷边地,朔风呼啸,卷石折木,刺骨裂肤;敌我搏杀,山摇地动,战鼓呐喊,江河震裂;冬云压境,冰凌胡梢,鹰鹞蜷缩,战马不前,肃杀之气,弥天塞地。

第四、在文体安排上


这篇作品,就文体来说,基本上属于散文范畴,但在行文需要时,往往汲取了其他文体的某些表达手法。正如上述,以赋体鋪排情节与说理,用骚体来抒发深情和感慨等等。文中在遣词造句上,时有骈文俳句的出现,但并无板滞之失。因为它采取了奇偶相间,骈散结合之法,该单行的则单行,该骈俪的则骈俪,其运用相当活灵。因此,此文已透出有别于当代时文的“唐式古文”的特征与气势,为后起的韩柳古文运动开了先路。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