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农民起义·钟相、杨么起义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历代农民起义·钟相、杨么起义

是宋代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之一,发生在南宋初年,势力涉及洞庭湖地区七个州所属的十九个县,前后坚持了五年多时间,给南宋统治者以沉重打击。南宋初年,我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很尖锐。北宋灭亡之后,金朝军队在攻打南宋的过程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中国南部一些主要城市,到处都有金军屠杀后的荒凉景象。在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南方人民所受的封建剥削也非常沉重。北宋政府奉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允许私人随意兼并土地。北宋时,土地已非常集中,到南宋时更有发展。广大农民还要承担各种繁重的赋税和徭役,当时的湖南赋税徭役就特别重。南宋初年,南方人民还要遭受官军和土匪武装的掠夺。在这种情况下,无法生活下去的人民群众,就只好奋起斗争,举起起义的大旗。钟相、杨么起义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

早在北宋徽宗年间,武陵(湖南常德)人钟相就以治病为名,利用宗教作掩护,组织农民,酝酿起义,暗中宣传“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等贵贱,均贫富”集中反映了农民阶级在政治上要求平等、经济上要求平均的愿望,深得农民群众的拥护。洞庭湖周围数百里的群众,在钟相革命思想的鼓动下,团结成一支强大的力量。1130年2月,钟相竖起武装反抗的大旗,建立政权,称楚王,钟昂为太子,年号天载。农民群众纷起响应,起义军很快占领了鼎、澧、潭、峡、岳、辰六州和荆南府所属的十九个县。起义军所到之处,坚决镇压官吏、地主、僧道、巫医、卜祝等剥削者和寄生虫,在经济上实行“均平”政策,对剥削者进行剥夺,还从地主手中夺回部分土地。起义军的胜利,使南宋朝廷受到极大震动。南宋政府任命孔彦舟为荆湖南北路捉杀使,专门负责镇压起义农民。钟相因胜利而骄傲,终于中计失败,与钟昂一起被捕牺牲。钟相牺牲后,起义群众在杨么的领导下,继续战斗。

杨么原名杨太,龙阳(湖南汉寿)人,因行辈最小,被称为杨么。杨么被推为起义领袖之后,立钟相幼子钟仪为太子,自称“大圣天王”。农民军实行“兵农相兼”、“陆耕水战”的方针,水陆配合,经常大败官军,活动范围北达公安,西及鼎、澧,东至岳阳,南抵长沙,声势比钟相时还要大。南宋政府在屡次损兵折将之后,于1135年竟把抗金主力的岳飞部队调来镇压杨么起义军。岳飞到潭州后,采取以分化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策略,在这个策略的作用下,起义军的一些将领投降了宋军,经过激烈战斗,杨么大寨于1135年6月被攻破。杨么投水被俘,宁死不屈,壮烈牺牲,起义被镇压下去了。

钟相、杨么起义的历史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南宋地主阶级的反动统治,控制了洞庭湖周围,使这里的生产显著发展,人民的生活大为改善,而且岳飞收编了起义队伍,客观上增强了抗击金军的力量。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