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李公麟
北宋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城(今属安徽)人。神宗熙宁三年(1070)中进士,历任南康、长垣尉、泗州录事参军等地方官员,后入京为中书门下省删定官、御史台检法和朝奉郎。居京师十年,不游权贵之门,以访名园荫林为乐。元符三年(1100)病隐龙眠山庄。其父李虚一,曾任大理寺丞,喜藏法书名画,故自幼即深受艺术熏陶。博学多才,与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交往,受王安石推许。其文章有建安风格,书法学习晋及刘宋人之风,同时又精于鉴辨钟鼎古器,博闻强识,修养高深。历史上罕见的全能画家,道释、人物、鞍马、宫室、山水、花鸟各科皆精,且精于临摹。初学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进而又广泛师法晋隋唐宋诸家,“鞍马师韩干、佛像近吴道子、山水得李思训、人物似韩混”,能取前人之长,以为己有。创作多用澄心堂纸,临摹古画则喜用绢素。强调作画“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对主体表达能在构思、构图当中,抓住最耐人寻味的一瞬,每每出人意表。亦重视师法造化,注重对客观对象敏锐、周密的观察。又多寓意于画,抒发自身情感。其画人物,不仅表现地域之别,而且揭示内心善恶并体现身份、阶层属性,达到“分别状貌及动作态度、颦伸俯仰、大小美恶,咸有区别”的程度,气质鲜明,性格突出。尤精鞍马,常观察群马生活“终日不去,几与俱化”,故下笔形神兼备,意态生动。尤重写心,认为画菩萨“自在心不在相”,又新创卧石观音和长带观音形象,似人间少女;绘《维摩诘像》则反映出文人士大夫颓唐、闲雅的心境,进一步使道释画由宗教崇拜偶像向观赏性绘画转变。作画大胆摒弃色彩,专用白描,笔法行云流水,全凭墨线运行,以浓淡、粗细、虚实、轻重、刚柔、曲直来表现物象形貌情态,总结吴道子的“白画”,提高其表现力,使以往仅作为粉本(草稿)的白描,成为与重彩和水墨淋漓的画法相抗衡的独立画种,为丰富中国画表现技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白描线条挺健圆润,生动简括,为世代相传,南宋贾师古,元代赵孟頫、张渥,明代丁云鹏、陈洪绶的人物、鞍马画都不同程度地受其画风影响。传世画迹有:《五马图》,纸本,白描,画西域进贡名马凤头骢、锦膊骢、好头赤、照夜白、满川花,幅上有黄庭坚笺记,图录于《中国名画宝鉴》;《临韦偃牧放图》,绢本,线描设色,藏故宫博物院;《免胄图》(传),纸本,白描长卷,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维摩诘图》(传),纸本,白描大轴,藏日本黑田长成家,另有故宫博物院藏本传为南宋人摹本。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