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养生术
养生术是中国古代极有特色的传统健身术。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开始以积极的态度,通过肢体运动主动地去争取一个健康的身体。今天人们所说的气功在古代被称为“导引”,即“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意思是通过一定呼吸方式的行气和肢体的动作,使身体的各部分和谐、柔软。
汉导引图制画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
最初的古代导引行气术是由舞蹈发展而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长寿越来越成为人们美好的愿望和追求的目标。从春秋战国时期到两汉,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医学与哲学结合,引入了像阴阳五行、精、气、神这些哲学概念,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中医理论,出现了《黄帝内经》等重要著作。导引行气术也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迅速地发展起来,出现了两大养生派别:导引术和行气术。它们像两条长河,时合时分,绵延不尽。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生理学、医学、养生学等方面的最早的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国医学有关人体生命的理论体系基础,有着丰富的养生思想。《内经》中已有若干人体解剖的知识,对人体生理功能与病疫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指出了人的生命是由物质形体和精神意志二者构成的,是形神统一的整体。先秦诸子的道家也提出了一些与养生有关的学说,如老子主张清静无为,恬淡寡欲,指出“虚”和“静”是一切事物最根本的状态。人们应该复归于生命本源的静虚状态。老子的这些思想成为后世以静养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最重要的原则。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在《庄子》的《养生主》和《达生篇》中,庄子提出了“心斋”、“坐忘”等精神修养的方法,对后世养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静功”的重要内容。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导引帛画,反映了当时的导引术的发展情况。《易传》从阴阳五行等角度对精、气、神、意进行研究,十分重视人的生命运动及其规律,为养生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东汉华佗结合实践,发明了“五禽戏”,也是一种养生之道。
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导引行气术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与神仙道教徒的提倡和实践分不开。两晋之间的葛洪和齐梁间的陶弘景,是中国道教理论的奠基者和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养生领域最有影响的人物。这一时期的导引术对隋唐导引行气术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隋唐时期养生术的发展也与医学的发展、佛教和道教的盛行有密切联系,并出现了医道相兼的养生术著作——孙思邈的《千金方》。孙思邈从医学角度出发,吸收道教修炼方法,既养身,又养心,身心兼养,“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病”,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几千年来,通过各家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养生学说和实践,中国养生术至今已是人体生命科学的重要内容。它已经成为以儒道释医学等民族文化为背景,运用中医、气功、易经等多种理论探索人体生命规律、研究人类健身、防病、延年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图1 五禽戏动作之一——虎寻食
图2 五禽戏动作之二——鹿长跑
图3 五禽戏动作之三 ——熊撼树
图4 五禽戏动作之四—— 猴摘果
图5 五禽戏动作之五——鹤飞翔
五禽戏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
易筋经十二势(明)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