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与政治·宋代朋党政治与文学创作的价值取向
自先秦以来,儒家诗学的“美刺”不仅是文学创作的两大理论主张和价值取向,而且也是创作主体赖以立身的两大精神支柱。欧阳修在《诗本义》卷一四《本末论》中便明确指出:“作此诗,述此事,善则美,恶则刺”为诗人之本;“察其美刺,知其善恶,以为劝戒”为圣人之本;“求诗人之意,达圣人之志”为经师之本,所以学诗者不必求“谋于太师”之末,唯知“前事之善恶”、“诗人之美刺”、“圣人之劝戒”,便得“作诗之本”、“诗人之意”。在这一本末论中,十分强调了“美刺”的政教职能和作者以“美刺”为政治实践的立身之本。两宋文人士大夫正以自己的政治和创作实践履行了这一点。然而,由于宋代的政治形态主要表现为朋党之争,给“美”、“刺”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同时在党争中,又往往是党同伐异,甚至相互迫害,创作主体在政治命运中不时地经历着升降沉浮,乃至九死一生的际遇,这种际遇被化作沦肌切骨的生活感受,引发出心灵的震颤和抒发的渴望,于“美刺”以外形成了以理遣情的新的价值取向。下面就“恶则刺”、“善则美”和以理遣情的内涵特征及其与朋党政治之间的关系分别言之。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